【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商業劇場】 自從電視於西元十八世紀問世以後,劇場即由專業化、藝術化,轉變為普遍化。
藝術表演一直是在劇院中演出,以供少數觀眾欣賞,但是現在透過電視影像的播送,劇場藝術始邁出劇院,進入每一個家庭,如是,藝術劇場逐漸轉變成商業劇場。
電視臺播送的節目,全賴觀眾的收視率,以及興趣而定。
同時也需要廠商購買節目,一方面給予電視臺經濟的支援,另一方面則藉廣告以宣傳它的產品,增進其銷路,這樣商業劇場始產生。
透過電視而有音樂、戲劇、芭蕾舞的演出,以及詩歌和小說的朗誦,間有插播新聞、新知及專業常識、重要體育、藝術活動等節目,其中最大貢獻是電視劇。
在一九三○至一九四○年這段期間,電視由無線電和有聲電影兩種大眾傳播媒體建立完成,且於一九五○年播出電視劇。
第一齣電視劇好像最簡單的電影對白一樣,製作單位避免使用精巧的佈景或大的類型,因為電視的銀幕不夠大,而且花費成本太多。
後來電視臺製作六十分鐘或九十分鐘的單元劇,以與舞臺劇和電影分庭抗禮,頗獲觀眾的歡迎。
不久,連續劇應時而出,始有周末劇場、假日劇場、每日長劇的出籠;
播演時間則視劇的長短而定,至於所播戲劇的故事,古典與現代兩者兼有,歷史劇甚占上風。
電視臺總是網羅名主持人主持綜藝節目,邀請名歌星演唱,間有插入輕鬆而幽默的短劇,以提高觀眾欣賞的興趣,並增進其收視率。
商業劇場最大的好處,是觀眾不必在戲院前大排長龍,可以坐在家裏聚精會神地欣賞他所喜愛的節目,這樣觀眾與演員之間的關係被隔離了,不能產生極大的同一或共鳴之感。
此外,電視可藉影像錄影帶將實況錄影,或在現場轉播隨時發生的重大的事件,如空難、車禍、重要會議、球賽、音樂會等節目,且能逼真地傳送,使觀眾猶如身歷其境。
看了電視,使人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之感。
(鄒成禧)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