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護國軍】 民國四年秋,袁世凱帝制議起,國是晦冥,趨炎附勢之輩,多屈膝附從。
中華革命黨在各地進行反袁運動,甚為積極。
其他反袁勢力,尚有梁啟超、蔡鍔等人,梁氏雖身居虎口,仍直道危言,使國內已死之人心,得以振奮復甦。
其弟子蔡鍔(松坡),見湘人楊度等發起組織籌安會,推進帝制運動,乃於四年十一月,以就醫為名,去天津與梁氏共商國事。
返京後,復與雲南將軍(都督)唐繼堯密電往還,布置入滇計畫。
十二月,祕密離京,經天津、日本,於十九日抵雲南。
即與唐繼堯、李烈鈞、戴戡、方聲濤等組織護國軍,推舉唐繼堯為都督,二十五日,宣布獨立。
軍事編制,共分三軍:第一軍總司令為蔡鍔,由滇進攻川黔而至湘鄂;
第二軍總司令為李烈鈞,自桂圖取粵贛;
第三軍總司令為唐繼堯,坐鎮後方。
此役主要戰場,一在桂粵,一在川湘。
川湘之戰,對袁世凱打擊尤多。
據松坡遺稿所記,蔡軍出發時,僅有三千一百三十人,誠如蔡氏在護國軍籌組會議所言:「以西南一隅抗全局,明知不能取勝,但吾人所爭者,乃四萬萬同胞之人格耳。」
第一軍分路入川,一經雲南宣威、黔西威寧、畢節而至四川永;
一經滇北昭通,攻取四川府。
府即今宜賓縣,地當岷江與金沙江會流處,順江而下,連克納谿與瀘州。
另一支進入湘西,先後占領晃縣、麻陽等地。
袁世凱急調大軍來援,雙方兵力懸殊,護國軍陷入苦戰中。
瀘之戰,歷時四月,五年三月十五日,廣西獨立。
二十日,馮國璋等五將領,急電衰世凱,請取消帝制,袁氏頓感幻夢成空,遂於二十二日,宣布撤消帝制。
帝制不成,袁仍戀棧總統,護國軍堅不承認。
且此時民心向義,四月六日與十二日,廣東、浙江相繼獨立。
雲貴兩廣為便於對袁交涉,決定合組軍政府,定名為軍務院,五月八日,在廣東肇慶(高要)成立。
際此之時,袁之親信,亦多叛離,如陝西陳樹藩、四川陳宦、湖南湯薌銘,均先後宣布獨立。
袁氏自知窮途將臨,遂一病不起,六月六日凌晨三時,羞憤而死。
護國軍之任務至此告終。
中華民國國體,乃得以延續。
(張效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