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專指在我國黃河流域所發現的一種以彩繪陶器作為特徵的史前文化。
這一文化是由瑞典籍地質學者安特生(J.G.Andersson)於民國十年,在河南省西南部澠池縣的仰韶村調查發現的。
因此,依據世界考古學上命名新文化的原則,這個文化一般被稱為仰韶文化。
六十年來,所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為數已達一千個以上,主要是分布在黃河的中、上游一帶,包括甘肅東部、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地區。
遺址中發現的器物,主要是陶器、石器和骨器,但是最能代表仰韶文化的卻是陶器。
這一文化的陶器是以紅色和淺棕色為主,包含用於飲食的細質陶器,及用於炊煮和貯藏的粗陶器。
在細質陶器上,往往磨光並繪有各種魚、獸、人面和幾何形花紋。
在粗質陶器上通常飾以繩紋和波浪紋等。
常見的器形有甕、罐、瓶、盆、盂、盤、碗、杯、器蓋和器座等,其中以一種小口尖底瓶最為典型。
石器的製作以磨製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等。
骨器的製作,一般都經過刮削和修磨,器形有針、錐、鑿、鏃和笄等。
關於這個文化的社會和經濟狀況,可以陝西西安半坡村附近的仰韶文化遺址作為例子。
這是一個相當典型的仰韶文化村落,在它的極盛時期,有二百多座房子和五、六百人口。
房子作長方形或圓形,有堅固的牆壁和屋頂,都密集的排列在聚落的中心,有一定的方向和相互的連繫。
居住區的總面積大約有三萬平方公尺,在它的周圍有一條寬、深各約六公尺的壕溝,壕溝外面,北邊有公共墓地,東邊有陶。
村中的居民,以耕種、捕魚和狩獵為生。
小米是他們的主要作物,他們也種植蔬菜和果樹。
在半坡遺址中發現了芥菜的菜籽和榛子、朴樹子、栗子和松子等果核。
當時的耕作方法,可能是一種刀耕火種的農業。
家畜方面,已經有豬、狗的飼養。
從聚落和墓葬中的證據判斷,當時的社會組織仍不出「部落」的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半坡遺址中發現若干刻有符號的陶片,這些符號,據考釋,其中有些是數目字,另外一些則是文字,並且類似商代的文字。
關於仰韶文化的年代,根據大量的放射性碳素十四測定數據,大約開始於西元前五千年,一直延續到西元前三千年前後,才為龍山文化所取代。
(臧振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