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浪漫樂派】 浪漫樂派,英文為RomanticSchool,德文為RomantischeSchule。
約始自西元一八○○年左右的德國,結束於一九五○年代理查史特勞斯及西貝留斯的去世。
德文浪漫一詞原有怪誕、似小說的、風流及虛構等意思。
於音樂的形成,正是受同時代文學、詩歌、繪畫、小說及哲學的影響,反抗古典時期音樂超然,以及獨立追求完美理想的藝術形式,轉而使文學、詩歌、繪畫、小說及哲學與音樂相互結合成為一體。
放棄純真的快樂,尋求不幸中的慰藉,於孤獨苦悶中表現自我;
拋棄白日光輝的理性美,尋求夜晚神話怪誕、標新立異的刺激;
不在崇高的理想中去追求世界的完美,轉向內心深處作一種個人獨特感受的傾訴。
正如哲學家尼采以希臘神話中的日光,和藝術之神阿波羅,及酒神笛奧耐西斯,來比喻古典和浪漫時期之不同。
貝多芬中後期作品已有浪漫樂派的傾向,合唱交響曲使用席勒詩歌,正是純音樂和詩歌的結合,音樂無形中由古典進入浪漫時期。
浪漫派作家在德國有舒伯特、韋伯、孟德爾頌、舒曼、華格納、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沃爾夫及理查史特勞斯。
歐洲各國同時也群起響應,表現民族風格,形成浪漫民族作家。
法國有白遼士、佛瑞,波蘭有蕭邦,波西米亞有德弗夏克,挪威有葛利克,芬蘭有西貝留斯,以及俄國莫索爾斯基五人組等。
浪漫樂派的重要樂曲可分四類:一、鋼琴曲:以浪漫派前期至中期孟德爾頌、舒伯特、舒曼、蕭邦及布拉姆斯等人作品,如:奏鳴曲、無言歌、組曲、即興曲、敘事曲、前奏間奏曲為代表。
二、藝術歌曲:其一脈相承可遠溯至巴哈、孟德威爾第,或更早,但此期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馬勒、沃爾夫、佛瑞及理查史特勞斯等人的歌曲或歌曲集,締下藝術歌曲從所未有的光輝時代。
三、交響樂曲:其一是繼承古典交響曲而發揚光大的,如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布拉姆斯、布魯克納及馬勒,其中後期作品本質上雖近於傳統,但實質內容及形式上有相當大的變化。
其二是交響詩。
四、歌劇:經過早期韋伯「魔彈射手」等的努力,以到華格納時期為最高潮,其樂劇號稱「所有藝術的總和」(Gesamtkunstwerk),集音樂、戲劇、文學、詩歌及舞蹈之大成,當時在歐洲除了南方義大利歌劇作家威爾第之外,無有能望其項背者,其後浪漫派歌劇除了理查史特勞斯的最後幾部歌劇─莎樂美、玫瑰騎士之外,少有能夠得起頭的作品。
而史氏作品已是浪漫音樂之濫觴,其同時二十世紀近代音樂各派,早已並起。
自此浪漫樂派一蹶不振而消失了。
(錢南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