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會要】 會要為分門別類,記載一代文物故實之書,其體裁略如正史中諸志及通典、通考之屬。
今存最早者有宋王搏之唐會要、五代會要,其後踵王書而作者,有徐天麟之西漢會要、東漢會要,清姚彥渠之春秋會要,楊晨之三國會要、龍文彬之朋會要、徐松輯之宋會要及孫楷撰之秦會要,均已刊行於世。
別有錢儀吉之晉南北朝會要稿,未成;
朱銘盤之兩晉宋齊梁陳會要稿,已成而未刊。
春秋會要,四卷。
首以列國世系,而執政及后夫人皆附見;
次則吉、兇、軍、賓、嘉五禮為綱,而緯以事跡,各從其類。
秦會要,二十六卷,分門十四,以類相聚,都二十餘萬言,初刊於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五)於湘中,施之勉、徐復二氏為之補苴訂正,增入五萬言,於民國四十五年,由教育部中華叢書委員會印行。
西漢會要,七十卷,取漢書所載典章制度,分十五門而編列之,體裁略同蘇冕之唐會要,頗稱淹貫。
東漢會要,四十卷,分十五門,三百八十四事,間引他人論說,考訂詳密。
其材料大部取自後漢書。
三國會要,二十二卷,晨自序謂陳濤三國志無志。
清湯成烈雖作季漢書志,仍闕魏、吳。
錢儀吉作會要。
采錄未廣稿已殘缺。
乃踵徐天麟兩漢會要之例,博取群籍,條系成書,分十五門。
唐景崇、孫詒讓皆參與考訂。
唐會要,一百卷,唐蘇冕嘗次高祖至德宗之事為會要四十卷,楊紹復等又採德宗至宣宗之事續為四十卷。
溥因二家原本補輯宣宗至唐末之事,以成此書。
凡分目五百一十四,舊本殘缺,佚其四卷。
別有補亡四卷,不知誰作。
四庫全書併為錄之,於各註補字於標目日之下,以示不混。
五代會要,凡三十卷,溥依五代各朝實錄,參以舊史,條分件繫以成之。
宋代對修本朝會要事甚為注意。
仁宗天聖中,章得象修三朝國朝會要一百五十卷,至神宗時,王珪續之,集錄太祖建隆至神宗熙寧十年(九六○~一○七七)事,成六朝國朝會要三百卷,總十一類,八百五十八門。
及徽宗時,詔王覿等續修,至政和末,獨上帝系、后妃、吉禮三類,總一百一十卷。
高宗紹興九年(一一三九)。
更詔續編,起神宗之初,至靖康之末,是為續會要三百卷,分二十一類,六百六十六門。
後又修中興會要二百卷,專載商宗一朝之典章。
其後更有淳熙會要三百六十八卷,嘉泰孝宗會要二百卷,慶元光宗會要一百卷,嘉泰寧宗會要考正一百卷,續修一百一十卷。
宋會要久逸,清徐松自永樂大典中輯出,共二百冊,只十七門,即大東書局影印本。
明會要,八十卷,編錄有明一代之掌故,其體例本於兩漢會要,分十五門,繫以子目,間附論列辨證。
元代典制皆見於經世大典,然其書久已散佚,現傳者祇元典章前集六十卷。
明、清兩代,另有明會典、清會典,為研究明、清兩代典章制度者所必需之書。
(宋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