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節度使】 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置的軍官。
唐初,邊疆有事,出征則有大總管,無事鎮守地方,則有大都督。
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而持有中央的節鉞者,稱節度使,並非正式官名。
睿宗景雲二年(西元七一一),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始有「節度使」官名。
至玄宗時,沿邊境設有十節度使。
計為:一、安西節度使,治龜茲(新疆庫車)。
二、北庭節度使,治庭州(新疆迪化)。
三、河西節度使,治涼州(甘肅武威)。
四、朔方節度使,治靈州(寧夏靈武)。
五、河東節度使,治太原(山西太原)。
六、范陽節度使,治幽州(河北大興)。
七、平盧節度使,治營州(熱河朝陽)。
八、隴右節度使,治鄯州(青海樂都)。
九、劍南節度使,治益州(四川成都)。
十、嶺南五府經略使,治廣州(廣東番禺)。
原先節度使不侵及民事,且不久任,不兼統。
後來漸至十餘年不易,兼任數鎮,且多兼按察、安撫、度之諸使,集土地、人民、甲兵、財富大權於一身,儼然成為地方行政最高長官。
及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卒釀成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雖平,唐室為招撫安史降將,和賞平亂有功的將領,輒除為節度使,於是節度使遍布域內,大者連十餘州,小者猶兼三、四州;
世稱藩鎮或方鎮。
他們起初常割據一方,或聯合抗命。
黃巢亂後,藩鎮勢力愈強,彼此互相攻伐兼併,進而干預、左右朝廷,而唐遂亡。
宋改節度使為虛銜,元廢。
(李樹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