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噍吧哖事件】 吧哖事件,是日據時最大規模武裝抗日暴動之一,發生的時間是民國四年,抗日的領袖是余清芳,發源地是臺南市的西來庵,所以世人也把它叫做余清芳革命,或西來庵事件。
余清芳,又作余清風,小時候隨其父從福建遷來臺灣,住在臺南廳長治二圓里,即今臺南機場東南之一村落。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抗日戰爭時,他雖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但是也參加了抗日義勇軍,事敗,只好忍辱放下武器投降。
二十二歲到二十九歲,他當了日本的巡查補(警察之助手),以此為掩護,暗中繼續進行反日宣傅活動。
而後他又結識了蘇得志、鄭和記等有力人士,這三位反日志士就經常在臺南市的西來庵策畫抗日的武裝暴動。
當時祕密參加他們組織的人,在臺南南部非常之多,江定與羅俊,是其中最得力的幹部,於是這三位革命領袖,就共訂盟約,公推余清芳為大明慈悲國之盟主,羅、江二人分別為副盟主。
他們首先利用神明信仰堅定革命信心,同時又大事揭發日人之暴政;
接著散發符咒,說吃了可以避槍彈;
又常常利用乩童,預言推翻日人暴政一定成功。
不幸同志中有蘇東海者,擬潛往廈門而在基隆為日警所逮捕,因而東窗事發,日警就在全臺各地展開了逮捕黨人的工作。
余清芳等得到這個壞消息後,立刻攜帶軍餉倉皇逃入山中,在今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各縣交界之深山,與當地之日警血戰。
七月九日攻襲甲仙埔,八月二日午夜,又襲擊吧哖支廳之南庄,二十餘日中,殺死日警及其眷屬數十人之多。
這時候余清芳的革命黨人在吧哖,已經聚集一千多人,日方不得不動員軍隊而來「討伐」,余清芳祇得放棄陣地,退入峰谷重疊的高山,使日軍難於進攻。
於是,日軍就暗中定下誘殺計畫,高懸招安布告,說凡是歸順就可免死,結果大批人馬就被騙出來,遭受慘酪的屠殺。
日軍同時也殺戮了無辜的當地民眾數千人,這就是世界殖民地史上聞名的「吧哖大屠殺」。
吧哖,後來日人把它改稱為玉井。
今臺南縣玉井鄉民眾,提起當時慘案,還在痛恨日軍的慘無人性。
至於余清芳本身,他率領三百多同志,一路跋山涉水到達曾文溪上游,後來雖然解散隊伍,但還是為日警所逮捕,與他的同志八百六十六人都被判死刑。
江定早就識破日人的騙局,率領二百七十二人堅決不降,而與日軍死拼到底。
但最後由於其部下多數被誘主降,終於自動交出武器而屈服,除江定等首腦三十七人亦被判死刑外,其部下及無辜民眾遭日軍之屠殺者不可勝計。
由於數次屠殺,臺灣的人口減少了大約幾萬人,以致當時日本在野政黨在國會向政府展開強烈的攻擊,日本政府不得已,只好把臺灣總督撤換,而了結此一重大事件。
(林衡道)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