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僑州郡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0 23:54: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僑州郡縣

 

自懷、愍二帝被擄,晉室移居江左。

 

中原人民不堪諸胡壓迫,紛紛南渡,中央政府「因其本貫而置州郡縣於僑居之地,以司牧之。」

 

是為僑州郡縣之制。

 

元帝太興(西元三二○),以琅琊國過江人民僑立懷德縣於建康,為此制之濫觴、此制之建立,雖以流民之遷徙為主因,亦有為南北接壤之地,每因兵爭而變遷,故州郡之建置亦時有不同。

 

如南豫州,自祖約失譙後,退治壽春,其後治所輾轉於蕪湖、邾城等地。

 

或有洛都刺史挾其兵力來歸,其舊治雖失而兵力依然完整,政府為位置失地之刺史,每因其所至之地而置州郡,若鑒初鎮鄒山,兗州刺史即治於其地,及其南行,刺史治所又隨之移於廣陵。

 

流民遵徙既為僑置之主因,其遷徒時初非同至一地,故往往一州之人散居數處,因其居留非僅一地,而僑置名目相同之郡縣,如太原郡當兩晉初固并州之地,而宋世既於青州置太原刺史,又於秦州置南太原刺史,以二地皆有故太原之流民。

 

亦有諸州郡之流民群寓一地,復各稱其舊籍,故咸康四年(三三八),京口一地竟為魏郡、廣川、高陽、堂邑諸僑郡及僑縣共治之地。

 

江左輒有一州僅失一部,則僑置郡縣當在本州未失之部,東晉初,臨淮太守治於歷陽,晉末僑於丹陽之于湖,不出揚州境域,此習見情形;

 

然每有州雖未盡失而人民已遠徙者,若淮南之義成縣,宋時且遠置於襄陽,又陞為郡,東晉揚州之松滋,反寄治於尋陽,松滋尚屬揚州,義成已改隸雍州,皆為因時制宜,非有定規。

 

僑置州郡縣既為一時權宜之計,故其民多不著土籍,寓居既久,漸同土著,國家設官施政,一同實郡,惟僑實相錯,其間隸轄統屬極為複雜,僑實關係有:一、實州僑郡:如荊州新興郡、益州陰平郡,新興本隸并州,陰平原屬秦州。

 

二、僑州實郡:如梁州魏興郡、益州建平郡,梁州原治南鄭,益州本治成都,而魏興、建平二部初隸於荊州。

 

三、實郡僑縣:如歷陽郡有龍亢僑縣,馬頭郡有虞及濟陽僑縣,龍亢縣本隸潁川郡,虞縣、濟陽縣原屬樂陵郡。

 

四、僑郡實縣:如琅琊郡江乘縣,琅瑯為僑郡,江乘為實土,琅琊本隸徐州,江乘原屬丹陽郡。

 

五、僑州僑郡:如青州及其齊岷郡。

 

俱寄治於廣陵;

 

雍州及其京兆郡,俱僑置於襄陽。

 

六、僑郡僑縣:如東莞郡及其莒縣,皆僑於晉陵;

 

義陽郡及其平氏、襄鄉二縣,皆僑於南郡。

 

此外,或省實郡為僑郡,或以僑置而改為實土,或實土恢復而僑置尚存,其例不勝枚舉。

 

至於僑州郡縣之分布,遍於大江南北,徐、揚、江、荊、梁、益諸州,約可分為江淮、江南、江漢、沔蜀四區,江淮、江南兩區當長江下游,所納流民多來自黃河三角洲,略包今魯、冀、豫省東部。

 

皖、蘇省北部。

 

以其地距江、淮較近,遷徙亦較易。

 

至豫西及晉、陝、甘省人民,又多就近移居江漢、沔蜀兩區。

 

而今之揚州、鎮江、武進一帶,僑置郡縣最夥,尤為人才薈萃之地。

 

僑州郡縣既因流民而置,故當中原亂離、淮海不安時,僑置即增多,隆安和興寧間,桓溫整飭閭閻,行土斷之法,流民與土著之差別漸泯。

 

義熙中又踵行其法,依界土斷,於是流寓郡縣多被省併,僑置之風稍始殺。

 

然晉末劉裕北伐,中原諸地一時又為江左所有,舊土既得,復建州郡、然昔之僑置者尚未盡廢,乃僅於新得諸實州郡上加「北」字以資分別。

 

其後關西、中原再度淪陷,於是曩昔所加「北」字諸州郡亦僑於江淮間,而於舊日所僑置者冠以「南」字,南、北、僑、實相對,制度益形複雜。

 

此制宋、齊、梁、陳皆承之。

 

與南北朝共長久。

 

(程光裕)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7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13:57 , Processed in 0.26562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