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黨錮之禍】 東漢自和帝以降,外戚與宦官循環傾軋,紊亂國政,在政治上猶如一股濁流。
另則因光武提倡儒術,尊崇節義,歷朝因之,遂蔚為風氣。
士君子競以名節相尚,不時批評朝局,裁量執政,形成輿論力量,即所謂清議,首都的太學便是清議的重心。
他們固不滿外戚之專橫,尤痛惡宦官之亂政。
桓靈之際,主荒政謬,清議赤峻,而外戚勢衰,宦官燄熾,氣節之士遂舉力以攻宦官,清濁之衝突因此達到高峰,而有黨錮之禍生焉。
桓帝時,太學生三萬餘人,以郭泰、賈彪為首,聯合太尉陳蕃、司隸校尉李膺等,主持清議,攻擊宦官。
延熹八年(西元一六五),中常侍張讓弟朔為縣令,因貪殘為李膺所殺,宦官深恨之,桓帝亦不滿膺之擅殺。
次年,有閹黨張成教子殺人,後雖遇赦,仍被膺處死。
張成弟子牢修遂上書誣告李膺等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而誹訕朝廷,疑亂風俗。
桓帝怒,下李膺於獄,並大捕所謂黨人,牽連杜密、范滂等朝野之士二百餘人。
陳蕃上書極諫,被免職,外戚竇武再諫,且宦官亦恐「黨人」暴露其不法行為,並為之請。
詔赦「黨人」,遣歸田里,仍禁錮終身。
此為第一次黨錮之禍。
黨禍雖烈,黨人之聲譽卻反而益高,士大夫以能列入黨人為榮,於是海內希風之流,遂共相標榜,分譽天下名士為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
桓帝死,靈帝幼沖即位,竇太后臨朝,后父竇武以大將軍專政,並任陳蕃為太傅,兩人徵召海內名賢,次第引用氣節之士,於是李膺、杜密等又復進用。
至此外戚和朝士相結,與宦官之敵對更形尖銳。
建寧元年(一六八),陳蕃等勸竇武誅除宦官,專為宦官所聞,乃先發制人,矯詔以禁軍討竇武,武自殺,陳蕃亦遇害,竇、陳之門生故吏均免官禁錮,次年,宦官又誣名士張儉樹黨營私,圖危社稷。
靈帝下詔捕儉,儉逃匿,凡經歷之處,皆被收拷,辭所連引,布遍天下,被害之朝士有李膺、杜密等百餘人,流徙禁錮者達六、七百人,是為第二次黨錮之禍。
東漢經兩次黨錮之禍,賢臣名士被摧殘殆盡,朝廷善類為之一空,宦官益形放肆,於是朝政日非,各州郡亦同遭荼毒,民不堪命矣!
黃巾賊遂乘機煽惑,以希改朝換政,終生大亂,而演變為三國鼎峙之局。
(任育才)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