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譜牒】 中國譜牒之學,肇始於周,周禮春宮宗伯所屬:「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
就其演進,可以分為四期。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首云:「太史公讀春秋歷譜牒,至周厲王,未嘗不廢言而歎也。」
唐司馬貞索隱於此注云:「按劉杳云:三代系表,旁行邪上,並效周譜。」
是司馬遷撰作三代世表,其方法殆仿效自周至春秋所傳之譜牒體例。
此體例敘每世事蹟,由右而左,故曰旁行,而各世承傳,則依直行,由上而下,至若干世後,再向左提行,故曰斜上。
蓋不如此,則無由表白其世系次序與各世忌諱及其有關事蹟。
司馬遷之後,劉向亦兼治姓氏與譜牒之學,其曾傳世本二卷。
東漢班固撰漢書楊雄傳,曾根據楊雄家牒。
其另作自虎通德論,卷八亦有宗族、姓名等篇。
王符與應劭,亦與姓氏譜系之學有關。
唐劉知幾史通卷三書志篇謂:「譜牒之作,盛於中古,漢有趙岐三輔決錄,晉有摯虞姓族記,江左有兩王百家譜,中原有方司格,蓋氏族之事盡在是矣。」
秦漢以前,為中國譜牒學之肇始與初倡時期。
曹魏置九品中正之法,以為士子任官與遷升之階,晉宋因之,而門第之風稱盛。
於時官司選舉,必稽譜狀,故官有世胄,譜有專家。
晉宋間,賈弼之與子匪之,孫淵,三代以譜學著稱;
而賈淵子執,孫冠,亦並以傳揚譜學為務。
而南朝譜學,至王曾孺百家譜出,乃達於最高峰。
至北朝,亦重視氏族門第,魏太和間,曾詔諸郡中正,多列本土士族次第為選舉格,名方司格,姓氏譜牒之學亦頗發展。
李唐初葉,詔修姓氏總錄,初有太宗時之氏族志,繼有高宗時之姓氏錄,歷中宗至玄宗,復有柳沖等奉詔修撰之姓系錄。
惟唐中葉以後,關於姓氏總錄之撰述,終以林寶之元和姓纂為顯著,蓋姓纂多存唐代譜牒之遺,而詳於各族姓之郡望,是以別其新舊之異同盛衰,而為後世氏族之書所不及,非韋述開元譜所能相匹也。
是為中國譜學之官學主流時期。
中國譜學,自魏晉至隋唐,官府民間,同時重視,而民間所撰又必上之官府,以備綜覈。
故其撰作,限制綦嚴。
趙宋以後,則大異其趣。
朝廷任官,既無須稽其譜狀,故亦不復詔修各姓氏譜錄。
兩宋學人之長於譜系研究者,初有韓溥、呂夏卿、歐陽修、洪皓、蘇洵、丁維皋等,繼有鄭樵與鄧名世,而以呂夏卿、歐陽修、蘇洵與鄭樵等為精博。
宋史呂夏卿傳:「通譜學,創為世系諸表,於新唐書最有功云。」
歐腸修所撰歐陽氏譜圖,更為宋明以來言譜乘者所宗仰。
其創為五世一格之體例,譜圖以下,則敘各世事蹟,有如玉牒。
末附譜例,使各房以遠近親疏為別,依例修撰,便而易舉。
惟宋人關於姓氏與譜系之學,終以鄭樵所撰通志之氏族略為巨著。
元明二代,雖學人講求修譜體例者,似已不若宋代熾烈,然各族姓之修譜風氣,實乃與日俱盛。
而關心人群社會之維繫者,對修譜與讀譜,則更為重視。
如方孝孺、吳沈、解縉、李日華與凌迪知等,李日華曾撰姓氏譜纂七卷,而凌迪知所撰歷代帝王姓氏統諧六卷、姓氏博考十四卷、萬姓統譜一百四十卷,則尤為明代譜學大家。
自宋至明,姓氏與譜系之學脫離官府,各姓氏之修撰族譜,其記錄對象,自姓氏源流與宗支世系外,更可以時、地、人而自為擴充。
譜學地位,雖外表已形降落,而內容仍日以富,惟學子以譜學名家者則視唐代為少。
是為中國譜學之趨向轉變時期。
清承明制,特重科名,各姓氏子弟之以科第顯著,例必敘錄於譜,於是修譜之風,更日以盛。
但盛清學者,一面深知族譜之重要,一面又懼明言姓氏之學或致被罹文網,而族譜在學術上遂隱閟而不彰。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於史部總敘云:「舊有譜牒一門,然自唐以後,譜學殆絕,玉牒既不頒於外,家乘亦不上之於官,徒存虛目,故從刪焉。」
惟清代學者於族內倡修宗譜,或於所撰別書,或別文而提及譜系之學者,亦大不乏人。
如全祖望、章學誠、朱次琦等,則其尤著者,是為中國譜學之名位已微而修撰未衰時期。
民國以來,私修族譜之風自不如前代之盛。
迄至目前,世界各國圖書館所藏自清至民國所修撰之中國族譜,其種數較多者十處,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國會圖書館、北平圖書館、廣東省立圖書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漢和圖書館、美國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與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
族譜所載述者,範圍甚廣,凡歷史構成所牽涉之時、地、人、事四端,皆得以各姓族譜敘述者,為取證之資,尤其宋明以來之歷史,多可於各姓族譜得以參證。
(宋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