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蒙古征日本之役】 元世祖即位以後,承襲蒙古前代可汗對外擴張的一貫政策,除對南宋繼續作武力侵略之外,並積極對距一海之隔的日本進行經略。
在元軍出兵征日之前,元世祖曾五度遣使日本,並另外四次透過高麗招降日本。
日本時正為鐮倉幕府時代,政權掌握在北條政村之手,對於元廷始終拒絕通使,於是元世祖乃決定對日本用兵。
首次征日之役,元與高麗聯軍共計四萬人,分乘戰艦九百艘,由都元帥忻都率領,在至元十一年(西元一二七四)十月初,從合浦(韓國馬山浦)出發,到中旬時,已攻克對馬及壹歧諸島;
二十日,登陸博多,日軍敗守水城,元軍入夜仍退而登舟。
是夜,暴風雨突作,元戰艦觸巖崖而沈沒者甚多。
元軍因此撤退,損失約一萬三千五百人,日本史上稱此為文永之役。
元世祖仍於此後繼續遣使日本,都為日本所殺,於是有第二次征日之役。
當時南宋已亡,元軍乃分南北兩路進攻。
北路仍由忻都統率,元與高麗聯軍四萬人,分乘戰艦九百艘,在五月初,由高麗指向日本進攻;
南路由阿剌罕率領十萬大軍,分乘三千五百艘船,在六月中旬,始由慶元(寧波)、定海出發。
北路軍先占領壹岐島,再攻博多、志賀,日本已有所備,遂退回壹岐。
兩路軍在六月底會合,於是逐漸集結於平戶附近,再移鷹島。
預備大舉進攻太宰府。
八月一日,颱風大作,元艦大多毀壞或沈沒,元軍溺死甚多。
日軍乘機在鷹島周圍追擊殘餘元軍,八月七日戰事結束。
元軍所喪師約在七成以上,日本史上稱為弘安之役。
元軍既敗歸,世祖震怒,仍籌謀征日,但因國內叛亂及用兵於中南半島諸國的關係,迄至元成宗即位,始停止其征日計畫。
蒙古兩次征日,使日本發生嚴重的經濟及政治問題,造成日本之內亂,鐮倉幕府因此滅亡;
而其深遠之影響,則在於產生神風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自殺飛機以之命名),為日本軍閥鼓勵其國人士氣,從事侵略戰爭的精神力量。
(丁崑健)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