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端平入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0 23:3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1 08:31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端平入洛

 

北宋末年聯金攻遼,而北宋終繼遼以亡;

 

南宋後期聯蒙以滅金,而南宋亦隨之不保。

 

好像當時謀國者只重視眼前利益,而不為國脈民命作深長考慮似的。

 

但如我們設身處地的想想,對南宋國情稍深一層的了解,就不難想到他們復仇之心積壓了一百多年,總有重新喚起的時候,當金代屢受蒙古攻擊而亡形已露時,南宋覺得復仇的機會到了,端平元年(西元一二三四)正月與蒙古聯軍攻下蔡州,卒復累葉之仇,贏得外交和軍事上的兩大勝利。

 

然在滅金之後,又欲乘中原空虛,進一步收復三克─汴京、應天府和洛陽,據河為固。

 

蒙古軍隊在滅金後,認為河南之事已定,乃撤兵北去,河南空虛,宋廷認為這是收復汴洛的最好機會,發此議的為淮東安撫制置使趙范及其弟葵,得到宰相鄭清之竭力贊助,理宗依從,遂引發了此一戰爭。

 

當時參加政事兼知樞密院喬行簡上疏論出師收復三京有可憂者三,一憂內治不修,士大夫多苟且不任責,長久以來,紀綱頹弛,號令不肅。

 

二憂境內的民心未盡歸嚮。

 

三憂兵力單弱,糧餉不足,道路遙遠,邊面遼闊。

 

有此三憂,恐難濟事。

 

太府少卿淮西總領吳潛也建議:「金人既滅,與北為鄰,法當以和為形,以守為實,以戰為應。」

 

這都是深謀遠慮的至論,而理宗皆不採信。

 

就連趙范的幕僚參議官丘岳也認為:「蒙古為新興起的敵國,氣盛鋒銳,能甘心將新得的土地拱手讓人嗎?我們若出師,他們必來迎戰,不僅使我師進退失據,又且招致邊患,得不償失。」

 

范亦不聽。

 

同年六月,下詔出師收復三京,旋命趙范為京河關陝宣撫使知開封府兼東京留守,趙葵任京河制置使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全子才任關陝制置使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

 

七月,范、葵、子才相約三路出兵,會於汴京。

 

先是,金亡後汴京為崔立所竊據,至此其部將李伯淵乃殺之以迎降。

 

數年來河淮之間連遭戰亂,城廓蕭條,野無人煙,宋師進展雖速,所得者皆為空城,不能解決兵食問題。

 

又由於黃河堤岸被蒙軍決裂,水深過膝,頗影響軍餉的補給,士氣就無法鼓舞。

 

趙葵成功之心太急,屢督趣全子才早日揮師西進,攻取洛陽,遂令鈴轄范用吉等為前鋒先行,諸將士各攜七日糧,雖能如期進入城中,而口糧已食盡了。

 

這時蒙古將速不臺適渡河而南,攻擊宋軍,宋軍因為乏食,無力作戰,溺水而死者甚眾。

 

洛城既不能守,用吉等乃南逃至光州。

 

消息傳到汴京,葵和子才無計可施,竟自行班師而歸,收復三京的希望完全破滅,理宗雖處分諸將帥,而邊釁一開,雖欲救亡圖存亦來不及了!

 

(王德毅)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28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16:55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