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臺灣文化協會】 臺灣的近代政治運動,開始於民國三年創設的臺灣同化會。
八年,林獻堂、蔡惠如等糾合在東京之留日臺灣學生,組織啟發會、新民會、臺灣青年會,主張「臺灣是臺灣人之臺灣」,創辦雜誌臺灣青年、臺灣及臺灣民報,並發動六三法撤廢運幼及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喚起民族意識。
民國十年正月,舉行第一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後,蔣渭水乃與林獻堂協商組織臺灣文化協會。
十月二日發起人蔣渭水等十八人,假臺北蔣渭水醫院為創立籌備處,協商成立大會事宜。
同年十月十七日,假臺北市靜修女子學校禮堂舉行創立大會,由蔣渭水報告創立經過,推林子瑾為議長,審議通過會則,推舉林獻堂為總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
文化協會本部設於臺北,會員達一千零三十二人。
臺灣文化協會設立之目的,表面上雖然只為「助長臺灣文化之發達」,但真正目的乃在喚醒臺胞之民族意識,脫離日本之統治。
民國十二年施行治安警察法,臺灣總督府要求林獻堂、蔣渭水具結保證文化協會不作政治運動。
但文化協會仍於各地舉行文化演講會及議習會,作政治教育及批評時政,因此屢被日警阻止或解散。
臺灣總督府為對付文化協會,又於同年指使御用紳士組織公益會對抗文化協會,頌揚日本「德政」,文化協會乃加以反擊,終為民眾所唾棄而失敗。
民國十五年,臺灣文化協會內部開始分裂為左右兩派。
翌年一月三日終為左派所控制,並定一月三日為「文協節」,紀念分裂鬥爭。
因此,民族主義派之蔣渭水、陳旺成等,乃於是年七月另組臺灣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訂定確立民本政治等三大綱領,致力與中國國民黨聯絡,以期實現臺灣自日本殖民地解放。
世稱分裂前之文化協會為舊文協,分裂後為新文協。
新文協成立後,另外創辦大眾時報,發動農工運動,但思想分歧,派系對立,更趨複雜,最後殆為共產主義所支配。
日本政府乃乘機於二十年二、三月間,先後檢?
臺灣民眾黨及臺灣文化協會幹部,於是臺灣文化協會及臺灣民眾黨,遂被解散消滅。
(王世慶)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