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漢書】 漢書也稱前漢書,班固撰。
班固(西元三二~九二年),字孟堅,後漢扶風安陵(陝西咸陽市東)人,生於光武建武八年。
他的父親班彪,生平好述作,專心於史籍。
當時有些人做過史記的續篇,班彪都不滿意,於是博采遺事逸聞,作成後傳六十五篇。
彪死後,班固就著手這部大著作,那時他才二十三歲。
後來有人告他私改國史,因此被捕下獄,所有的書稿都被抄。
他的弟弟班超趕到洛陽替他上書辯白,同時當地官吏也把他的書稿送到京師。
明帝看了,覺得他才能卓異,就命他做蘭臺令史。
後來升遷為郎,典校祕書,明帝令他把那部沒有完成的書繼續做下去。
從此一連做了二十多年,直到章帝建初的中葉。
和帝永元初,竇憲出擊匈奴,以班固為中護車,參與謀議。
此後幾年,班固都在竇憲幕中。
永元四年(九二),固因受牽連被捕死在獄中,時年六十一。
他死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作成,和帝命其妹班昭參考東觀藏書替他補作,又令馬續幫助作成天文志。
所以這部漢書是經過四人(即彪、固、昭、續)之手,歷時三四十年始完成的。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
班固作漢書沿襲史記,所不同的是史記有世家,漢書沒有;
史記記載典章制度的部分叫做書,漢書改稱志。
一部漢書就是由十二本紀、八表、十志和七十列傳組成的。
史記上起黃帝,下訖漢武,通貫古今,不以一個朝代為限,所以叫通史。
漢書紀傳所記則斷自漢高祖,止於王莽,都是西漢一代的史實,所以叫斷代史。
斷代為史始於班固,以後各代的所謂正史,都沿襲漢書的體裁。
漢書的自定本是一百卷。
後來經過一分再分,本紀就有十三卷,表有十卷,志有十八卷,列傳有七十九卷,這就是現在一百二十卷本新校漢書集注的面貌。
漢書自始就被人認為難讀,所以它問世不到百年,到靈帝時代就有服虔、應劭等人替它作了音義。
魏、晉、南北朝作漢書音注的更多,到了唐初顏師古作注,所徵引的注本共有二十三家。
到了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王先謙的漢書補注刊行,被徵引的專著和參訂者多至六十七家,在當時可說是集大成了。
目前的新校漢書集注是用漢書補注本作為底本,分段標點,析出注文,只收顏注,不收補注,為最新的本子了。
(韓復智)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