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漢代經學】 經學是由詩、書、禮、樂、易、春秋所構成的。
它的基本性格,是古代長期政治、社會、人生的經驗累積,並經過整理、選擇、解釋,用作政治社會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的。
因而自漢以後,兩千年來,成為中國學術的骨幹。
它自身是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
儒家思想為西周以來的正統思想。
經孔子刪訂六經,聚徒講學,不僅造成了整套的思想體系,而且培養了大批儒學傳播者。
孔子逝世後,儒家地位繼續上升。
秦統一天下後,朝廷中設有博士和儒生,或傳經或議論政事。
漢文帝時,任申培公和韓嬰為詩經博士。
不久,任命伏生的弟子歐陽生為書博士。
景帝時,又以轅固生為詩博士,董仲舒、胡母生為春秋博士,傳春秋公羊學。
轅固生為齊人,他講的和申公、韓嬰都不同。
所以魯詩、韓詩和齊詩即成了鼎足而立的三派。
自武帝崇儒學而黜百家,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因於文、景之世,僅立了詩、書、春秋三種。
至此乃立楊何之易、后蒼之禮,五經博士乃齊備)選弟子,慨然以恢宏聖道為己任以後,他又同時設立了大規模的皇家圖書館。
其中有天祿閣、延閣、廣內、祕室藏書室(稱為中祕),並通令天下,徵求圖書,又置寫書之吏,抄寫簡牘。
使得皇家圖書館,遂粗具規模。
到成帝時,又再命謁者訪求遺書,從此皇家圖書館中的書籍,日益豐富。
因令劉向總管校勘圖書,劉向死後,由其子劉歆繼續父業,歆便總括群籍,撮其要旨,編為七略:一、輯略(全書的通論),二、六藝略(六經和六經的傳),三、諸子略,四、詩賦略,五、兵書略,六、術數略,七、方技略。
這是中國第一部目錄書。
經今古文的爭議之發生,是在劉歆襄助他父親校書之時。
一天,他發現一部用古文字(先秦的文字)寫的春秋左氏傳,問題就此發生了。
因為當時博士教弟子的經書,都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的,故稱「今文」。
但此一名稱,是「古文」出世後才有的。
劉歆讀了這部古文春秋左傳以後,非常喜歡,便想表揚這部書。
他的理由是:這書是左丘明所作,他親見孔子。
好惡與聖人同,所以講春秋,以此書最可靠。
不比公羊和穀梁,作者生在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後,所記春秋宗旨是由傳聞得來的。
劉歆在發現此書後,接著又發現一部毛詩、一部逸禮和一部古文尚書。
這些都是從前沒有見過的經籍。
直到他繼任父職,當了學術的重任以後,就請求政府將他所發現的古文經都在太學設置學官,採為教科書。
當時哀帝命他先與博士們討論,諸博士以為尚書已完備,左氏不傳春秋,拒絕討論,於是激出了劉歆的讓太常博士書。
此書不僅揭露了今古之爭的本來面目,而且也是對五經博士作了一個總的批評。
平帝時,王莽輔政,劉歆一躍而為典文章中心人物,於是春秋左氏傳、古文尚書、毛詩、逸禮都被立為學官。
為了要宣傳古文經,於是在元始四年(西元四),王莽奏起明堂辟雍,為學生築舍萬區,然後立樂經。
又增加博士員,每經五人,六經共三十人;
每一博士領三百六十個博士弟子,共有一萬八千個博士弟子。
此外徵求異能之士,凡通一經,教授十一人以上,和懂得逸禮、古文尚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曆算、鍾律、月令、兵法、小學、史篇、醫術、本草的,地方官都給他預備車馬,送到京師。
在元始四至五年間到的有幾千人,都在未央宮廷中討論記錄,以求統一學說。
這樣倡導的結果,古文經遂得到廣大的傳播。
從此以後,不僅詩、書、禮、春秋有古文本,易、論語、孝經也有了古文本。
而且這些古文經傳都有歷相傳授的淵源了。
由是中國儒家經典,遂有今古之別。
古文經學的特點之一是通訓詁,舉大義,不為章句。
所謂「通人惡煩,羞學章句」,就是古文經學家輕視今文經學的一般態度。
東漢主要古文經學家如桓譚、班固、王充、賈逵、許慎、馬融、鄭玄等人都博通群經,其中馬融是標準的古文經學家。
古文經學又有一特點是反對讖緯。
桓譚等斥它不合經義,非聖人所作。
今文經學是官學,它在士人中有雄厚的根基。
古文經學是私學,諸名師的學生總人數雖遠不及今文經學者多,但因學風上有顯著的不同趨向,這種趨向成為反對今文經學的力量。
自王莽時劉歆與博士們發生衝突以後,整個東漢經師繼續著古文今文的爭論。
漢光武復置西漢十四博士後,曾大會朝臣辯論是否可立古文經學博士。
經過多次辯論,光武決定立左氏春秋博士。
今文博士們譁然,公卿群起反對,左氏春秋博士立後旋廢。
漢明帝時,賈逵代表古文經學派,上書立左氏春秋博士,到章帝時始被允許左傳、穀梁、古文尚書、毛詩四經公開傳授,但不立博士。
建初四年(七九),章帝親臨白虎觀,大會群儒講論五經同異,以皇帝名義製成定論。
稱為白虎通義。
它是全部今文經學的綜合體今文博士一般只會記誦章句,不會概括大義,只能專講一經,不能兼通五經,要編通義就不得不求助於古文學者班固了。
此書的編成。
正顯示今文經學的虛弱。
許慎以二十二年時間,著成說文解字。
這部巨著,集西周以來文字之大成,也集古文經學訓詁之大成,對不懂文字形義,依據隸書穿鑿附會的今文經學說來,是一個嚴厲的駁斥。
此書的編成,正說明古文經學有堅實的基礎,有力量排斥今文經學。
到馬融以後,古文經學事實上壓倒了今文經學。
東漢末年,集今文經學大成的何休,仿效古文經學的注解法,用十七年功夫,著春秋公羊解詁,大異於博士章句,但也不能挽救今文經學的崩壞。
博通今文經學,更博通古文經學的鄭玄、他偏注古文經,注中兼採今文說,號稱鄭學,今文經學派轉而擁護鄭學,加上他年紀大、門徒多、著述富,鄭學成為當時天下所宗的儒學。
魏晉以後的經學主要就是鄭學。
(韓復智)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