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

 關閉 [複製鏈接]
86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4:56:15 | 只看該作者

風氣內動


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出現動搖,眩暈,抽搐等症狀,名為風氣內動。


臨床表現有頭目眩暈,四肢抽搐,強直,卒然昏倒,口眼喎斜,兩目上視等,尤以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嚴重失調,引起意識障礙或強直性痙擘為特點。


故有「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之說。


參閱「肝風內動」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4:56:45 | 只看該作者

寒滯肝脈


指寒邪凝滯於肝脈的病變。


肝的經脈絡於外陰部,經過小腹,分布兩脇。


如寒邪凝滯於肝的經脈,可使該經脈攣急,出現下腹脹痛,牽引睪丸墜痛,並見肢冷畏寒,舌苔白滑,脈沉弦或遲等。


多見於睪丸、副睪某些疾病及疝氣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4:57:25 | 只看該作者

肝腎虧損


又叫「肝腎陰虛」。


肝和腎在生理上是互相資生密切聯繫的。


腎陰不足必然導致肝陰不足;


肝陰不變,也會使腎陰虧損。


故臨床上肝腎陰虛的症狀常同時出現,如眩暈頭脹、視物不明、耳鳴、五心煩熱、遺精、失眠.腰膝酸痛、舌紅少津、脈弦細數或細而無力等。


可見於貧血、神經官能症、耳源性眩暈、月經不調等內傷雜病或急性熱病的末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4:57:52 | 只看該作者

肝膽濕熱


指濕熱之邪,蘊蒸於肝膽的病變。


主要症狀有寒熱口苦、脇痛、腹痛、噁心嘔吐、腹脹厭食、皮膚鞏膜發黃,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數等。


多見於急性黃膽型肝炎、膽囊和膽管炎症、膽結石等疾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4:58:36 | 只看該作者

膽虛(脈氣不足)


也叫「膽虛氣怯」。


主要症狀有虛煩不眠,心慌心跳,容易驚恐,多疑慮,常嘆息。


可見於某些癔病,神經衰弱病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4:59:07 | 只看該作者

膽實


指膽氣不暢出現的實證。


主要症狀有胸脘滿悶,脇下脹痛,口苦而乾,頭額兩側以及目銳眦疼痛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1:36 | 只看該作者

膽熱


指膽的熱證。


膽屬少陽經脈,興肝互相表裏。


故膽的熱證、實證,常與肝有聯繫。


臨床表現如胸脇煩悶、口苦、咽乾、嘔吐苦水,頭暈眼花,耳聾,往來寒熱,黃膽,或鼻流濁涕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2:06 | 只看該作者

脾虛


泛指脾氣虛弱或脾陰不足而言。


臨床表現有食不消化、腹滿,腸鳴,泄瀉等(《素問.臟氣法時論》)。


參見「脾氣虛」、「脾陰虛」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2:33 | 只看該作者

脾氣虛


指脾氣虛弱,運化無力。


臨床表現有乏力,食慾不振或食後易脹,伴有眩暈,倦怠,面色萎黃等氣虛症狀。


多見於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慢性痢疾,貧血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3:07 | 只看該作者

脾陽虛


即脾胃虛寒。


主要症狀有胃脘冷痛、腹脹滿、呃逆、嘔吐、食少、便溏或久瀉久痢、倦怠、尿少、浮腫、消瘦、舌淡苔白、脈虛緩。


多見於胃十二指揚潰瘍、慢性胃腸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腫、白帶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3:38 | 只看該作者

脾陰虛(脾胃陰虛)


指脾胃的陰液不足而影響受納運化。


主要症狀有唇燥口乾,喜飲,口淡無味,飲食減少,大便乾結,舌紅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4:03 | 只看該作者

脾熱


指脾受熱邪或過食燥熱食物所引起的熱證。


主要症狀有唇紅、咽乾、心煩、腹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小便黃短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4:37 | 只看該作者

脾失健運


指脾運化功能失常的病理。


脾主運化水穀精微和水濕,如脾陽虛則失去正常功能,可出現腹脹納呆、腸鳴、泄瀉等消化不良症狀,久則面黃肌瘦,四肢無力;


或因水濕困阻,成痰成飲,四肢浮腫。


都是脾虛不能正常運化所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5:07 | 只看該作者

脾虛濕困


指脾虛內濕阻滯的病理。


脾主運化水濕,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


水濕的停滯,又反過來妨礙脾的運化。


主要症狀有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泄瀉,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困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


多見於慢性胃腸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5:36 | 只看該作者

濕困脾陽


與脾虛濕困症狀大致相同,但病機上稍有差異。


濕困脾陽,是因外濕影響脾陽的運化,宜燥濕利濕為主,濕去則脾陽可以恢復。


脾虛濕困,是因脾虛導致水濕困阻,宜健脾為主。


結合燥濕,脾健才能正常運化。


參見「脾虛濕困」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7:17 | 只看該作者

濕阻中焦


即濕邪阻於脾胃。


參閱「濕困脾陽」,「脾虛濕困」等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7:41 | 只看該作者

中陽不振


指中焦脾胃陽氣虛弱,消化機能不振。


主要症狀有食少不化、嘔吐,泄瀉、四肢清冷,面色萎黃,唇淡等。


多見於慢性消化不變,慢性痢疾等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8:06 | 只看該作者

中氣不足


中氣指中焦脾胃之氣。


中氣不足即脾胃虛弱。


因脾胃虛弱而引起功能衰退,運化無力,不能上輸精氣。


表現為食慾不振,食後易脹,面色淡白,眩暈倦怠,氣虛乏力,胃痛喜按,大便稀爛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5:38:37 | 只看該作者

中氣下陷(氣虛下陷)


又稱「脾氣下陷」。


是中氣不足的進一步發展。


主要症狀有面色淡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便意頻數,小便淋瀝等。


多見於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4 16:13:55 | 只看該作者

脾氣不舒


指脾胃的消化機能障礙。


有因於肝失疏泄、有因於濕困脾陽,有因於食傷脾胃、脾氣壅滯。


主要症狀有脘腹脹悶,食不消化,厭食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03:52 , Processed in 0.31251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