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南詔】 南詔二字,南字為漢字本義,即南北之南,詔之義為王,故南詔即南王。
詔之另一意義,即為邦國、部落之義。
今之南詔,意指在唐代雲南大理地區,由六詔或八詔中之南詔,建一獨立國家,唐稱之為雲南,習稱為南詔。
南詔之名,未見於唐代以前之史籍。
建立南詔之蒙氏,其來源為何,南詔為今之何族,歷來爭論不已,莫衷一是。
然今之研究,已可清楚了解,南詔蒙氏非哀牢夷之後。
南詔既非哀牢夷之後,亦不同於氐、羌;
更重要者,南詔亦非今日泰族故國,與今日泰人無關。
然則南詔究竟為何?
南詔統治者當為雲南之烏蠻,其所統治之部屬,大多為白蠻也。
唐代初年之經營雲南,勢力僅及於東部,且係羈縻方式。
在今大理地區,為白蠻之勢力範圍,對唐叛服不常,常依吐蕃以抗李唐。
唐與吐蕃在雲南之競爭,端賴所扶植之當地勢力而定。
南詔原居雲南蒙化,又稱蒙舍詔。
其稱南詔者,在六詔中最南而已。
唐為對付滇西白蠻政治集團,因而扶立南詔,採用唐由北南下,南詔由南北上之方式,使南詔占有西洱河流域,統一六詔,都於大和城。
南詔建國之後,首於唐高宗時代朝於唐,確實年代則不可知。
南詔蒙氏採父子聯名制,其始建國者為細奴邏,生邏盛,邏盛生盛邏皮,盛邏皮生皮邏閤,皮邏閤生閤邏鳳,閤邏鳳生鳳伽異,鳳伽異生異牟尋,…。
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元七四一~七五五),唐欲經由雲南東部之兩爨,開「步頭路」以達安南,引起兩爨驚擾懼怕,使其投入南詔之手。
加以雲南都督張虔陀之虐政,引起南詔之反叛,攻殺虔陀。
時屬楊國忠當國,兼領劍南節度,不問曲直,再發大兵,務平南詔。
唐軍失敗之後,南詔亦知小能勝大,非國之福,因於天寶十一年(七五二)北降吐蕃。
吐蕃不費吹灰之力,收降南詔,因與約為兄弟之國,號為贊普鍾。
鍾者,吐蕃之語弟也。
吐蕃號南詔君主閤羅鳳為贊普鍾,意即吐蕃君主之弟。
閤邏鳳欣喜之餘,改元贊普鍾元年。
未久,安史亂起,唐無力顧及西疆,軍隊且多東調平亂,邊候空虛,吐蕃乘隙挾南詔入侵,河隴多失。
南詔且曾進攻四川,造成唐之重大損失。
至唐德宗貞元年間(七八五~八○四),為謀對付吐蕃,在李泌建議之下,擬以北和回紇,南通南詔,西結大食、天竺之方式,孤立吐蕃。
時唐對吐蕃所知不多,吐蕃此時已衰,且多需索南詔,故南詔於貞元十年(七九四)復降唐。
南詔再度降唐後,吐蕃已衰,憑唐威靈,向外發展,土地人民均有收獲。
但至文宗時代,南詔再叛,進攻成都、安南、邕管,唐傾全國之力,對付南詔,勝負未決,前後連續八十餘年。
南詔雖有今雲,貴之地,究屬地小國弱,久戰之後,無力為繼。
一者俱衰,故於十世紀之初,俱亡於篡弒。
(王吉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