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4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音樂●宋元音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5 15:06: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音樂●宋元音樂

 

宋代音樂文化變動甚大,開國民音樂的新局面,遼金元繼之,著力於戲曲的經營,奠定我國「劇樂時期」的根基。

 

宋代樂制:太祖鑒於前代風俗趨於奢華,禮樂又多不振,而令矯正其弊。

 

宋初承後周雅樂,太祖病其聲高而通哀思,乃詔和峴更定律呂,以求中和。

 

此後,仁宗、神宗朝新樂舊樂屢次更迭,至徽宗時製「大晟樂」,使雅樂再盛,但二十年後又罷。

 

南宋時,布衣蔡元定著「律呂新書」,倡十八律,於十二律外再求六變律,以解決旋宮(轉調)難題。

 

「朱熹稱其超然遠覽,奮其獨見。

 

…權臣既誣元定以偽學,貶死舂陵,雖有其書,卒為空言。」

 

宋代戲曲:宋代不興隋唐時的大管弦樂及大樂舞,而重室內樂風的小規模演唱,如鼓子詞等,此方面的發達成為戲曲的基礎。

 

「吾國歌劇之起源,當以古之巫覡為始。」

 

經過歷代的歌舞戲,如代面、踏搖娘、撥頭、參軍等,至宋代纔成「合歌舞以演一事」的「雜劇」。

 

至此,我國歌劇的雛型已成,後來的元曲、傳奇、崑曲、皮黃等,莫不由此衍生演進。

 

宋代樂曲與詞樂:宋代承襲唐人燕樂之舊,「太宗洞曉音律,前後親制大小曲,及因舊曲創新聲者三百九十。」

 

亦多沿用唐燕樂。

 

宋詞與音樂關係密切,當時的鼓子詞、唱賺、諸宮調等講唱音樂,轉踏、隊舞、曲破、大曲等歌舞劇,均與宋詞有關。

 

宋詞大家如柳永、周邦彥、姜夔諸人,通音樂,善度曲。

 

其中姜夔審音創調,無與倫比,著「白石道人歌曲」四卷,別集一卷,包括自創新調「暗香」、「疏影」等十七首,旁註工尺簡字譜,使宋詞的音調與歌法,得傳一線於後世。

 

詞樂在神宗、徽宗時贈傳韓國,有三十餘首,著名的「洛陽春」及「步虛子」至今仍完整無缺。

 

宋代樂器及著作:宋時累積樂器達二百餘種,陳暘按雅部、俗部、胡部分為三大類。

 

當時始創的樂器,有和峴進呈的拱宸管,太宗創製的九弦琴及改良的五弦琴,其他樂器有雙鳳管、二儀琴、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十二弦琴、七星匏、九星匏、閏餘匏等,可見宋人的創製力。

 

著作重要者,有陳暘的「樂書」,為我第一部音樂百科全書二百卷。

 

張炎的「詞源」,為作詞唱詞的論著。

 

蔡元定除著「律呂新書」外,尚有「律呂本源」、「律呂辨證」等。

 

姜夔亦有「大樂議」及「琴瑟考古圖」等論著。

 

元樂與元曲:遼人崇尚漢族文化,其音樂多仿唐宋之舊。

 

金滅遼後,悉取遼人樂器樂工,以充太常及教坊。

 

蒙古入主中國後,因本身音樂欠發達,不能為宮廷饗燕之樂,乃取法遼、金、宋的音樂,以為禮儀之用。

 

故元之宮廷分為雅樂、燕樂兩大類。

 

元代之北曲稱雜劇,南曲稱傳奇,與散曲組成代表性的「元曲」。

 

元初,南宋興起的南戲(傳奇)甚盛,不久為北曲所取代。

 

北曲基於金人的「院本」,最合元人耳目,但至元末南方文化轉盛時,南曲亦再度抬頭。

 

元曲作品千種,名家五十人,其中以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關漢卿的「竇娥冤」為北曲代表;

 

施君美的「拜月亭」及高則誠的「琵琶記」為南曲代表。

 

可惜與腳本相配的音樂多已失傳,無法重現原樣的演唱,是為中國音樂的一大損失。

 

(劉燕當)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15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2:33 , Processed in 0.07812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