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百濟】 百濟(西元三五○~六六○年),為朝鮮古代三國之一。
據百濟本國傳說,其開國在西元前十八年,但實際上國家之成立,在西元三五○年。
其所在地,據推測是以今之京畿道為中心,北至黃海道南部,南跨忠清南、北道北都。
三一三年,高句麗滅樂浪郡、馬韓滅帶方郡之後,馬韓五十四國中之一,伯濟國起而統一鄰近諸國,並取得帶方郡之一部,而成立了百濟國。
百濟自建國始,不斷遭受北方之高句麗的壓迫,但於三七一年,曾在日本援助下北進。
同年,並將首都自慰禮城(所在地不詳)移往漢山(今之京畿道的廣州)。
翌年,開始遣使東晉。
四七五年,高句麗來攻,漢山陷落,遷都南方錦江中游的熊津(今之公州)。
自此以後,百濟乃決心向南發展。
五一二至五一三年間,從日本取得任那六縣後,便幾乎擁有了整個的全羅南、北道全境。
五三八年,為加強對高句麗的防衛,並建立一個新的文化都市,再遷都錦江下游的所夫里(今之扶余)。
五五七年,聯合新羅進攻高句麗,一時恢復了漢城舊地,但由於實力不足,其地反為新羅所佔。
六六○年,中國唐朝與新羅聯兵攻之,都陷,國亡,時當第三十一代的義慈王當權,亡國後,遺臣鬼室福信等,曾自日本迎立王子豐璋,謀籌復國,但其根據地周留城於六六三年失守,復國之戰終歸失敗。
百濟之歷史,依其都城之所在,約可分之為四期:一、慰禮城時代(?
~三七一),二、漢城時代(三七一~四七五),三、熊津時代(四七五~五三八),四、所里夫時代(五三八~六六○)。
百濟是個民族混合的國家,其王室屬扶余族,人民卻分屬韓族和漢族,中國之梁書百濟傳言:「百濟王號所治城曰固麻,謂邑曰檐魯,如中國之言郡縣也。
其國有二十二檐魯:皆以子弟宗族分據之。」
故一般認為百濟是個封建的宗族國家,而在所夫里時代,另有一特別的,以軍事組織為主的地方制度,稱「五部五方制」。
將首都分為上、前、中、下、後五部,各部分置五百員之兵力,首都之外則分中、東、西、南、北五方,中以古沙城(今之古阜),東以得安城(今之恩津),西以刀先城(所在地不詳),南以久知下城(所在地不詳),北以熊津城(今之公州)為中心,統轄其他諸小城,並管理各方的郡(每方有六至十郡)。
配置之兵員,多則一千二百人,少則七百人,一般認為這「五方」不但是全國的軍事管理組織,同時也是行政組織。
其政治體系,基本上是將官位分為十六段,:一、左平,二、達率,三、恩率,四、德率,五、扞率,六、奈率,七、將德,八、施德,九、固德,十、季德,十一、對德,十二、文督,十三、武督,十四、佐軍,十五、振武,十六、克虞。
其中除左平與達率各定為五人與三十人之外,恩率以下皆不定人數。
百濟之文化,是以帶方郡承傳之中國文化為基礎,且自建國以來不斷的與中國交通往來,其目的不僅在促進兩國間之政治外交,亦在攝取中華文化。
據統計,漢城時代之一百年間,百濟曾四次向東晉、十次向宋、一次向北魏遣使納貢、熊津時代之六十年間,則曾三度遣使南齊、四次遣梁。
所夫里時代,則曾二次遣梁、六次遣陳、二次遣北齊、一次遣北周、五次遣隋。
至於唐,則幾乎是每年必派使節前往,由於其交通之對象多屬中國南朝系統,故百濟文化富有濃厚的南朝人文遺風,而南朝文化之精華在佛教,故佛教亦成了百濟文化的中心。
(黃淑燕)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