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民信局】 民信局是中國民間各種通訊事業的總稱,意指非官辦的郵政事業而言,大致包含國內民信局及南洋批信局兩系統。
國內民信局至遲在中唐時,隨著工商業的發達,在匯錢莊及商號出現後,因莊號之分支聯號間,必須傳送本身業務文牘,並兼帶他人信件,乃仿驛政制度而產生。
迄清末民初,由於中外商務勃興,沿江、沿海各口岸或大小都市,星羅棋布,幾無城不有,甚至東三省及陝、甘、新疆,亦莫不遍設,竟成為中國通信及商業的一大特色。
至其營業組織,獨資、合資、兼業、專業,或聯營者均有,而業務則包括旅客交通、貨物交通及訊息交通。
批信局因移民南洋而產生。
國人移居海外,原係暫時性及經濟性。
這些數以千萬計的僑民,類屬文盲及勞工,無法處理每月或數月一次,年達億萬計的家信匯款,於是有華人聚居處,便有包辦通信匯款的各幫批信局出現。
雖主持者包含各業,但不論再營或兼營,批款、派批,及回批之處理方式,大體相同。
民信局服務國人至少有千年之久,而百分之九十的僑匯,則透過批信局匯回橋鄉,故兩者貢獻至鉅。
惟自清末創設官民兩用的現代專營郵政後。
取締信局成為重要國策。
所以民國二十三年底,除批信局准予有條件經營外,國內民信局全數奉令結束。
其時掛號民信局計一千三百零八家,批信局二千六百八十五家。
(彭瀛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