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7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石印本】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5 16:00: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石印本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石印,是石版印刷的簡稱。

 

石印術的發明者,是奧國人遜納菲爾德(AloisSenefelder,1771-1834),早年曾在英國哥爾斯達特大學學習法律,愛好藝術,喜歡作曲,因為所作之曲無錢雕刻銅板印刷,就嘗試自己刊印。

 

他在刊行樂譜時,發現那些表面有微孔的石版,一塗上油脂便能吸附油墨,而未塗油脂的部分,則有蓄水功能,便應用水油相拒的原理,進行反覆試驗,終於在1796年獲得成功。

 

並著有〔石版印刷術〕一書,1830年代,石印術傳到亞洲。

 

大約1834年前後,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最早使用石印術印刷中文書籍。

 

在這以後,中文石印本在澳門、廣州、上海等地相繼出現。

 

清代上海人毛祥麟在〔墨餘錄〕一書裡寫有「吃墨石」一節,云:「泰西有吃墨石,以水墨書字於紙,貼石上,少頃,墨字即透入石中,復以水墨刷之,則有字處沾墨,無字處不沾,印之與刊板無疑也」。

 

又清人黃式權〔淞南夢影錄〕云:「石印書籍,用西國石板。

 

磨平如鏡,以電鏡映像之法攝字跡於石上,然後傅以膠水,刷以油墨,千百萬頁之書不難竟日而就。

 

細若牛皮,明如犀角」。

 

我國最早使用石印技術印書的,是上海徐家匯天主教會所設的土山灣印書館。

 

同治13年(1874)土山灣印書館將木版印刷部改為石印部及鉛印部,光緒2年(1876),用石印術刊印出一批宣傳天主教的書籍,在天主教徒中間流傳。

 

而最具社會影響力的當推上海點石齋石印書局,為光緒5年英商美查所設,作為上海申報館的附屬機構,先印有〔聖諭詳解〕,又用照相石印術翻印了〔佩文韻府〕等古籍。

 

石印本的印刷在當時,比較原形不差毫厘,書版尺寸大小又可以利用照相攝影術隨意調節,使之擴大或縮小,而且製版清晰方便,很受文人之愛。

 

故繼點石齋印書局之後,光緒7年廣東人徐鴻復在上海開設同文書局,購置石印機12架,雇佣職工500名,專門從事翻印古籍中的善本書,如殿本〔二十四史〕、〔康熙字典〕、〔佩文齋書畫譜〕等。

 

清政府又曾通過總理衙門委託同文書局,石印〔古今圖書集成〕100部,作為贈送外國的禮物。

 

以後,大小石印書局應運而生,如李盛鐸創辦的蜚英館、凌佩卿等人的鴻文書局等,多達百餘家,並以上海為中心而遍布全國。

 

光緒13年正月13日〔申報〕載:「石印書籍,肇自泰西,自英商美查就滬上開點石齋,見者悉驚奇贊嘆。

 

既而寧、粵各商仿傚其法,爭相開設。

 

而新印各書無不勾心鬥角,各炫所長,大都字跡雖細若蠶絲,無不明同犀理。

 

其裝潢之古雅、校對之精良,更不待言。

 

誠書城之奇觀,文林之盛事也」。

 

清末民初石印小本的唱本、小說以及五彩圖畫書也都十分普及。

 

但是,當膠印術興起後,石印術即逐步衰退,1960年代基本上已被淘汰。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9 03:1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