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286|回復: 7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給初學中醫的十封信】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7 19:27: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給初學中醫的十封信


書名 給初學中醫的十封信


作者 李蔚普


分類 醫論


品質 0%


給初學中醫的十封信李蔚普編寫江西人民出版社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7%B5%A6%E5%88%9D%E5%AD%B8%E4%B8%AD%E9%86%AB%E7%9A%84%E5%8D%81%E5%B0%81%E4%BF%A1/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5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27:47 | 只看該作者

目錄


自序


一、中醫難學還是容易學?……………………………………………(3)


二、先學習一下中醫學術發展史………………………………………(7)


三、怎樣學習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的知識?……………………………(13)


四、中醫的病因、病理值得學習嗎?…………………………………(18)


五、從把脈談到中醫的診斷問題………………………………………(24)


六、談外感和雜病………………………………………………………(29)


七、不要為傷寨、溫病之爭所困惑……………………………………(33)


八、關於八綱、八法的一些問題………………………………………(37)


九、怎樣學習湯頭和本草?……………………………………………(41)


十、正確對待中醫學術中的陰陽五行…………………………………(4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28:04 | 只看該作者

自序


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遣產,在這幾年來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漲。


一方面是中醫大量帶徒弟,繼續培養新生力量,一方面是許多西醫同志也紛紛的學習中醫。


因此在整個中醫工作中,教學工作成為為最突出的一面。


無可諱言:


中醫師一般缺少教學經驗,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中,也缺少一套系統的、可供初學參考的教材。


以比較通俗的陳修園氏《醫學三字經》而言,它的形式雖然可說是「喜聞樂見」,但從今天的眼光看,《醫學三字經》還存在很多缺點,並不很適合初學參考。


首先是它對中醫的基礎醫學(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診斷、藥理等)隻字未提,單純從臨床方面提了幾種常見疾病的處理方法,這對初學中醫的人員是不切實際的,其次它對中醫學術中的幾個大問題如外感與雜病、傷寒與溫病,八綱與八法等都未著重介紹,使初學中醫的人讀了三字經以後,仍然不知道中醫學術的輪廓,再次陳氏對唐後醫學著作的批判,不能反映歷史的辯證發展。


所以我認為它對初學中醫的人,還是不夠理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28:23 | 只看該作者

自序


一九五五年底,我院部分護士要求學習中醫的一般知識,剛在初中畢業不久的一些知識青年,也來信要求指導學習中醫的門徑,我反覆考慮這些要求,我認為專指定幾本書給他們看,並不是好辦法。


我們曾先走一步的人,對於初學者的重要職責,似乎在於指導他們以正確的學習方法,只要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合乎自己要求的中醫書來學習,這樣似比切實得多。


《十封信》就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陸續寫出來的。


《十封信》每封信介紹了一個中心問題,每封信之間是互相聯繫的,雖然它扼要地介紹了中醫學術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它著重提出一些學習方法,因此它不等於「中醫基本知識講座」一類的書,不能完全代替中醫有關基礎和臨床的各種著作。


這十封信提出的一些問題,是學習中醫過程中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為了適應學習中醫的廣泛需要,內容力求深入淺出,行文力求生動活潑,但限於作者水平,雖經多次修改,仍覺未能充分滿意,希望讀者多提意見,以便再版時訂正。


李蔚普


19**年6月6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28:44 | 只看該作者

一、中醫難學還是容易學


親愛的讀者們:


在祖國號召向科學大進軍的時候,有許多朋友選擇了或正在考慮學習中醫的道路,立志要把幾千年的祖國醫學遺產繼承下來。


一方面為了擴大衛生隊伍,充分滿足人民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不斷提出的醫藥衛生要求;另方面要把祖國醫學和現代醫學結合起來,使它融為一體,更加發揚光大起來。


這是一件十分可喜,可敬的事。


人們當感激中國共產黨鼓勵學習中醫的同時,不能不想起以往幾十年來反動統治的歲月裡,中醫所受的嚴酷逼害。


中醫是祖國歷史上無數人民從實踐中累積起來的經驗,是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


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中醫學術裡面,雖然夾雜著一些不夠科學的殘滓,但它主要的,和最基本的方面,乃是客觀實踐的結晶;而反動統治者卻在奴化、置辦的思想指導下,抹煞中醫的療效事實,給中醫扣上「封建、迷信、不科學」的大帽子,處處給中醫以打擊,企圖消滅中醫。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著名中醫師的寶貴經驗被白白地散失而無人過問,許多有效的單方、秘方、草藥也失傳了,許多著名的中醫典籍被散失了,成為祖國醫學寶庫中一種不可挽救的損失。


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醫才被當作一份寶貴民族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光大。


這幾年來黨不但提出了「團結中西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科學文化方針,而且吸收了許多中醫參加各種醫療衛生工作,開辦了中醫學院、中醫進修學校、中醫班、中醫院,號召西醫學習中醫,鼓勵中醫帶徒弟,這種種措施,無可爭辯地說明了:


只有共產黨才有資格繼承和發揚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


這種種措施,毫無疑問是完全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和要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29:05 | 只看該作者

一、中醫難學還是容易學


黨對中醫的關懷、重視更加使我們感到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的重大責任。


不僅目前我們這一代中醫應該更進一步鑽研中醫學術,應該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而且我們這一代有條件的青年朋友,也應該主動的抓緊時機,找好老師,把他們的寶貴經驗系統地承受下來,並加以充實提高。


應該肯定,許多立志學習中醫的朋友,是有著遠大目標和正確的著手方法的。


但在學習中醫過程中,也還有一些人覺得學中醫是很簡單的,認為只要熟讀《藥性歌》、《湯頭歌訣》,就可以開處方、當醫師了。


他們僅從一些對中醫學術造詣不深、文化水平不高的中醫來衡量學智標準。


同時也有許多同志認為中醫此什麼都難學。


他們認為:


中醫書文字古奧,語言不易懂,理論複雜,難得系統地循序漸進,而且中醫書籍太多,不知從何下手,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我們就談談學習書目的問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29:26 | 只看該作者

一、中醫難學還是容易學


學習中醫,應該從那些書入門,先看那些書呢?


在這個問題上,目前存在兩種主要不同的看法:


一種看法主張先從經典著作──《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入手,主張先從這裡打好了穩固的基礎,再來學習其它方書(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各個專科(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等),名家醫案等;另一種看法主張先從淺近的中醫著作如《醫學三宇經》、《本草備要》、《湯頭歌訣》、《脈訣》等入手,從這裡大略了解一些中醫學術的梗概,然後再求深造。


這兩種意見那種比較正確呢?


依我看,主要應根據自己的文化水平來決定。


如果是一個具有初中文化的人,那就以採取後一種辦法較為合適。


如果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那就又以採取前一種辦法較為合適。


所以這兩種意見都有可取之處,也都有不夠全面之處。


讀書不是為了裝門面,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成為自己生活經驗中的一部分,必然要經過一番咀嚼、消化、吸收的過程。


如果連啃都啃不動,怎樣能談到消化、吸收呢?


專學中醫某一科或某幾個秘方、單方、草藥,是不是也要讀很多中醫書呢?


我們的看法:


如果老師只擅長某一科或某幾個秘方、單方、草藥,可以先把他的經驗很好的繼承過來,然後逐漸學習有關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運用和發揮這一部分經驗。


如果學了幾個秘方,幾樣草藥便停止不前,是完全錯誤的。


它並不符合學習中醫的深遠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29:49 | 只看該作者

一、中醫難學還是容易學


如果找不到老師,是不是可以自學呢?


答覆是完全肯定的。


過去有不少著名的醫學家都是自己刻苦鑽研成功的。


當然自學並不等於「萬事不求人」,遇有疑難問題,可用通訊的方法向有經驗的人請教,還是很必要的。


也有一些疑難問題經過自己多看幾遍,多找些參考材料而自己逐步得到解決的。


過去還有許多人是先經過自學的過程,基本上掌握了中醫理論後,再去投師學習臨床經驗的。


這種方法現在似乎還值得推廣。


如果找的老師文化水平低,或是有經驗而講不出道理來,或是老師講的和書本上講的、別人講的有很大出入,這怎麼辦呢?


究竟聽誰的話呢?


我以為學習中醫,主要是學習老師的經驗,不應該從老師的文化水平來衡量。


如果老師講不出道理來那也不要緊,可以慢慢來體會、提高,古話說「青出於藍」,那就是說,學生從老師這裡學到一部分知識,再經過自己的鑽研,是很可能比老師高明一些的。


這也完全符合人類知識累積的客觀規律。


如果「一蟹不如一蟹」,那還談什麼發揚光大呢?


至於老師講的和書本上講的有出入,這倒不是奇怪的事,中國歷史那麼長,中醫學家那麼多,中醫執業地區那麼遼闊,這就必然會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學術見解,對這些不同見解,開頭要鑑別誰是誰非是有困難的。


我以為在沒有具備鑑別、批判能力前,主要是聽老師的話。


而隨著知識的累積提高,有了分析批判能力時,發現老師的話確有錯誤,再來虛心地向老師提出來,這樣比較恰當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0:10 | 只看該作者

一、中醫難學還是容易學


中醫學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它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和專門語言,這些理論和語言和我們現代生活有著一定距離,因而顯得陌生一些,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只要我們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先掌握中醫學術發展的歷史背景以及中醫學術的基本綱領(包括解剖、生理、病因、病理、及診斷治療等),然後根據自己的文化水平,選讀一些適合的書,逐漸提高,再加上老師的指導,朋友的磋商,就會漸入佳境。


總之,現在學習中醫的條件,比以往任何時候優越得多。


一方面是黨的關懷重視和積極領導;一方面是老師的社會主義覺悟大大提高了,不會再有「傳子不傳女」「十步留一步」,「免得徒弟打師傅」等等保守思想了。


這就為我們學習好中醫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再加上中醫醫療、教學、研究的機構分布全國,可以隨時通訊請教,許多用現代語言寫的中醫著作,可供初學參考,減少文語字言的障礙。


這樣只要有決心信心,積極努力,虛心而誠懇向中醫老師請教,是一定可以學好中醫的。


最後,預祝你們學習成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0:27 | 只看該作者

二、先學習一下中醫學術發展史


朋友們:


我們在第一次通信中,曾簡單地提了一下學習中醫學術發展歷史的重要性。


清代著名醫學家陳修園氏寫的一本通俗中醫書《醫學三字經》,開頭也是講歷史的。


醫史不但說明了醫學的來龍去脈,可以使我們通過它去進一步了解學術本身,而且歷史還帶有一點故事性,對於初學的人容易接受。


所以在學習中醫的開始,先學習一下中醫學術發展史是有好處的。


為了敘述方便,我想把中醫學術發展史,粗糙地分成四個階段:


即①早期階段。


包括神農時代以至商殷。


②成熟階段。


包括周、春秋戰國及秦代。


③壯大階段。


包括漢、晉、隋、唐。


④新學勃興階段。


包括宋、元、明、清。


現在把四個階段重點說明如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0:48 | 只看該作者

早期階段


相傳我國醫藥起源于伏羲、神農時代。


這個時代離開現在大約有五千年左右,傳說那時神農氏嘗百草,一日曾遇七十毒。


由於嚐遍百草,逐漸累積了很多關於食用植物和藥用植物的知識,成為以後藥物學發展的先驅。


當然,神農氏並不一定實有其人,也不可能在一天遇上那麼多毒藥,但卻形象而具體地反映了那一整個時代醫學知識的累積過程,和那一整代醫學知識的中心內容。


同樣,所謂「伏羲氏制九鍼,除民夭枉」,那只是石器時代一些用以作為切割手術使用的石鍼、竹鍼,逐漸發展為用野獸堅硬骨頭所製成的骨鍼等,它不可能是一種像現代所使用的金屬製的金鍼一樣,這是可以斷言的。


雖然伏羲、神農,只是一個時代醫學內容的反映,並非實有其人,但伏羲、神農都在人民心目中成了不可動搖地醫學鼻祖的形象,以後許多關於藥物方面的文獻都托名神農氏的發明或著作,就說明了這一點。


到了黃帝及商代,我國醫學已有比較明顯的進步,漢代許多醫學著作,都冠以黃帝名稱,如《內經》稱為《黃帝內經》,還假設黃帝君臣問答,說明黃帝對於醫學的關心和貢獻。


現在出土的商殷甲骨文,則使我們看到當時對於疾病已能按身體部位分類;《尚書》記載殷代君臣對話中,有一句「若藥不暝眩(中毒狀態的頭昏眼花),其疾弗瘳」。


使我們體會到當時對於藥物的性能及有效劑量,已有相當認識,甚至還傳說商湯的廚師伊尹,發明煎藥的方法,而被稱為「湯液」的創始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1:10 | 只看該作者

成熟階段


周代、春秋、戰國及秦代,我國經濟文化出現了一個高潮。


醫學方面不僅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而且已總結出一套比較系統的理論。


在當時「天人合一」、「人身一小天地」的思想指導下,醫學在各方面都貫徹了整体觀點。


如在解剖生理學方面,強調臟腑的互相聯繫、互相制約;在發病論上,指出氣候、體質、情緒是疾病的重要因素,指出了內外環境協調的重要性。


在臨床醫學方面的成就是重大的。


當時已能善於從病人的各種表現(五色、五聲、九竅、九臟之動等)以「探百病,決死生」。


戰國時代的著名醫學家扁鵲,還發明脈診技術,及運用針灸、按摩,藥物等各種治療方法而名聞天下。


由於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高度發展,使我國古代醫學家有可能對古代醫學經驗加以系統的總結,並運用了當時最進步的學說(陰陽五行)作為總結的綱領。


公元前一世紀李柱國,校訂當時流行的醫學著作,得《醫經》(講醫學理論方面的著作)七家、《醫方》(講治療為主的書)十一家,其中包括《黃帝內經》、《扁鵲內經》、《婦人嬰兒方》、《湯液經法》等共四百多卷,可見當時臨床醫學或醫學理論的成熟程度了。


可惜的是這些著作大都已經失傳,只有《黃帝內經》等少數幾種,才被不斷充實修正而保存了下來。


《黃帝內經》廣泛討論了解剖、生理、病理、治療、衛生等各方面的問題,是祖國第一部醫書。


明代醫學家李念莪氏,把它提綱挈領,歸納為《內經知要》一書,可供初步了解《黃帝內經》內容的參考。


在這個階沒,醫學發展的程度,還在當時的行政措施上得到了反映,如《周禮》中記載了各種專職醫生等,這些都說明了從周代以至秦代,祖國醫學確已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1:29 | 只看該作者

壯大階段


從二千年前的漢代起至唐代止,這十個世代中,我國醫學空前壯大,並已成為當時世界醫學的中心,促進了世界醫學的重大發展。


到現在日本等地,還稱中醫為《漢醫》,就是這一歷史事實的遺留痕跡。


這裡舉幾個實際事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1:46 | 只看該作者

二、先學習一下中醫學術發展史


(1)晉代著名醫學家葛洪,經過仔細的觀察,明確指出了沙虱是傅染沙虱熱的病源;對馬鼻疽病,明確指出「先有瘡後乘馬」是一條重要的感染途徑。


並概括地指出「溫疫」能「轉相染著」,甚至「滅門、延及外人」(詳葛氏《肘後備急方》)。


隋代著名醫學家巢元方等集體編著的《諸病源候論》,分為六十七門,載症一千七百二十候,詳實討論了各種疾病的原因及具體症狀,其中天花與麻疹的鏖別診斷,是世界最早的文獻;它寫的「蠱毒」候,包括「乍冷乍熱」、「手足煩疼」、「胸疼」、「咳唾膿血」、「亂下膿血」、「腹內脹滿」、「狀如蝦螟」等等症狀,可能即是血吸蟲病。


當時已知道它的病原是一種毒蟲,會傳播流行,並有一定流行地區。


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陳藏器,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動物試驗,發現了「久食白米,可患軟腳病」,雖貓、犬、馬等也不能例外。


這是世界有關維生素缺乏症的最早文獻。


這幾件事,反映了當時對於病原學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2:01 | 只看該作者

二、先學習一下中醫學術發展史


(2)晉代太醫王叔和根據古代脈學的知識和自己親身的體驗,把脈形歸納為二十四種,詳細討論了切脈對於診斷的作用。


他的著作《脈經》,不久即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土耳其等地,推動了世界醫學家對於心臟血管的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2:23 | 只看該作者

二、先學習一下中醫學術發展史


(3)值得大書特書的是:


漢代名醫張仲景氏所著《傷寒論》,對於許多急性發熱病的發展規律,有了系統的認識,並能掌握這種規律,作為臨床處理的指標。


張仲景因宗族死亡相繼,發生死亡原因,多屬「傷寒」(急性發熱病的總稱),因此對傷寒作了「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努力。


根據他的研究,傷寒的發展規律,大致可以概括為六個階段或類型──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每個階段有它的典型症狀和治療原則,奠定了後世「辨證論治」的重要基礎。


一千多年來,單就研究發揮張仲景的傷寒論的著作。


就不止四五百家,使傷寒論的辨證論治體系,成了整個中醫學術的指導思想,有人稱他為「醫中之聖」,也有人稱他的著作為「眾方之祖,方法之宗」,可見他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中的深刻影響。


其他如唐代孫思邈(著《千金方》、《千金翼方》)和王燾(著《外台秘要》),搜集整理了唐代以前流行的醫學理論和方藥。


其中如對於糖尿病人的小便,知道「其味至甜」;


對於黃疸病人能利用白布浸染小便,看顏色深淺以觀察病情進退;


對血吸蟲病分布,知道「東有句章、章安(浙江地名)、南有豫章(南昌附近),無村不有,無縣不有」。


基本上符合現有的流行病學知識。


也說明了當時內科方面的成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2:43 | 只看該作者

二、先學習一下中醫學術發展史


(4)新漢王莽,曾命太醫尚方解剖過一些人體,「以竹筵導其管,知所終始」;

漢代的外科鼻祖華陀,則作過多例腹部手術,甚至傳說華陀要為曹操作腦科手術,可是當時對於外科手術也有了重大成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3:03 | 只看該作者

二、先學習一下中醫學術發展史


(5)藥物學方面,漢初即出現了《神農本草經》,收藏常用藥品三百六十五種,根據養生治病的不同性能,分為上、中、下三品。


至梁陶弘景時,用藥範圍增加了一倍;北齊徐三才依照藥物性能,將中藥分為「宣、通、補、瀉、滑、澀、燥、濕、輕、重」十類,是世界藥理學方面最早的分類法;


唐代由政府主持修撰《新修本草》,收載藥品八百四十四種,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藥典規模的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3:25 | 只看該作者

新學勃興階段


漢代醫學的壯大,使醫學領域內各種學說打下了鞏固的基礎。


但同時由於交通、經濟、文化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民族體質的變化等,使各種學說又發生了新的分化。


這些新的變化集中地表現在「金元四大家」及傷寒、溫病學派方面。


所謂金元四大家,係指金元時代劉完素(又名河間)、張從正(又名子和)、李杲(又名東垣)、朱彥脩(又名丹溪)四人及其學派而言。


他們在醫學上各有不同的主張,並不限於崇信古典醫學。


劉氏認為疾病多屬熟證,善於應用寒涼藥,所以被稱為「寒涼派」;張氏強調汗、吐、下各種方法的作用,而被稱為「攻下派」;李氏認為腸胃道很重要,處處照顧脾胃,而被稱為「補土派」;朱氏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說法,處以滋陰為主,而被稱為「滋陰派」。


這幾家學說都有很多繼承者,相互間爭論很劇烈,對於中醫學術的提高和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四家學說雖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們的現實生活環境。


如李東垣氏生活在一個戰亂頻仍的時代,由於戰亂帶來的恐怖、緊張、飢胞失調,使腸胃道疾患病發數大大提高,李氏根據這一特點,強調「補脾益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傷寒和溫病學派,也是金元以後中醫學術界中巨大特點之一。


金元時代若干學者對於盲目搬用《傷寒論》方法治療許多急性發熱病,曾提出尖銳的批評,明清兩代學者在這一基礎上繼續鑽研,把溫病學說提高到了一個完全成熟的境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7 19:33:46 | 只看該作者

新學勃興階段


溫病學派認為急性發熱病屬於「溫病」範圍者最多,屬於傷寒範圍者絕少。


指出:


溫病的病原由口鼻而入,傷塞的病原由皮毛而入;


溫病的發展是由上焦而中焦而下焦,傷寒的發展是由三陽而三陰;溫病的病理是善傷陰,傷寒是善傷陽;溫病的治療應從存津液著眼,傷寒應從救陽氣著眼。


這種學說大大地豐富了急性發熱病的已有經驗。


著名的溫病學家有吳有性(即吳又可)、葉桂(即葉天士)、薛雪(即薛生白)、吳瑭(即吳鞠通)、王士雄(即王孟英)。


重要著作有《溫疫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


在這一階段還出現了世界聞名的藥學著作《本草綱目》,這部書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費時卅多年編著的,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糾正了一部分傳統的錯誤。


此外,大規模地整理文獻工作,在這一階段也有很大發展。


其中如宋代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等,都是好幾百卷的醫著。


以上簡單材料,只給中醫學術的發展歷史,描寫了一個極為粗糙的輪廓。


如果要進一步了解這方面知識的話,可參考陳邦賢著《中國醫學史》等專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2:15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