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武陵 於 2012-11-4 13:03 編輯
【標幽賦】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
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
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
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
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
太陰少陰,少血多氣;
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
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
未至也。
據虛實而候氣。
氣之至也。
如魚吞鈎餌之浮沉;
氣未至也。
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
觀夫九針之法,豪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
本形金也。
有蠲邪扶正之道;
短長水也。
有決凝開滯之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口藏比火,進陽補羸。
循機捫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岐。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
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
既刺也。
使本神定而氣隨。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
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大成》注:「…水者,母也。 木者,子也。是水能生木也…」 天地人三才也。
湧泉同璇璣百會;
上中下三部也。
大包與天樞地機。
陽蹻陽維並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陰蹻陰維任衝脈,去心腹脇肋在裏之凝。
二陵二蹻二交,似續而交五大;
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
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
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
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
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
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
次藏口內,而欲針溫。
目無外視,手如握虎;
心無內慕,如待貴人。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
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
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
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蹻陽維而下胎衣。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
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靜以久留,停針待之。
必準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
端的處,用大鍾治心內之呆痴。
大抵疼痛實瀉,麻癢虛補;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
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胸滿腹痛刺內關,脇疼肋痛針飛虎。
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
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
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
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
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
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
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循捫彈弩或作「努」、「怒」,留吸母而堅長;
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
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慎之!
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
寒熱風陰,飢飽醉勞而切忌。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
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
禁刺處而除六腧,二十有二。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後蘇;
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
肩井曲池。
甄權刺臂痛而復射;
懸鍾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
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痾,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
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
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嗟夫!去聖逾或作「愈」遠,此道漸墜。
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
愚庸智淺,難契於玄言。
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
偶述斯言,不敢示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引用:http://jicheng.tw/jcw/ge/xue/%E6%A8%99%E5%B9%BD%E8%B3%A6
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