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瘟疫經義】
●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熱論篇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絡於耳,故胸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循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熱論篇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
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熱論篇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熱論篇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治遺奈何?
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也。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刺熱篇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
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
刺足厥陰,少陽。
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
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
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滿泄,兩頷痛。
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
刺足太陰,陽明。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
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
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
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
刺足少陰,太陽。
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
心熱病者,顏先赤。
脾熱病者,鼻先赤。
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
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
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
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熱病篇曰: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
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
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
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
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者,脈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
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欬而,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瘈瘲,齒噤齘也。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死期不過三日。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本篇刺法未及詳錄,具載<類經‧鍼刺類>第四十。
●評熱病論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
汗者,精氣也。
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
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刺志論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論疾診尺篇曰: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
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刺法論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干邪。
氣出於腦,即先想心如日。
欲將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
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
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
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
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
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
●水熱穴論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願聞其處,因聞其意。
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雲門,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
五臟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