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十六 腹痛病諸候 三、腹脹候531】
三、腹脹候
腹脹者,由陽氣外虛,陰氣內積故也。
陽氣外虛,受風冷邪氣;風冷,陰氣也。
冷積受於腑臟之間不散,與脾氣相擁,虛則脹,故腹滿而氣微喘。
診其脈,右手寸口氣口以前,手陽明經也,脈浮為陽,按之牢強,謂之為實。
陽實者,病腹滿,氣喘嗽。
右手關上脈,足太陰經也,陰實者,病腹脹滿,煩擾不得臥也;關脈實,即腹滿響;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內,腹脹急,心內澹澹,食欲嘔逆;關脈浮,腹滿不欲食,脈浮為是虛滿。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少陰經。
沉者為陰,陰實者,病苦小腹滿。
左手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腹脹善鳴。
左手關後尺中脈浮為陽,陽實者,膀胱實也,苦少腹滿,引腰痛。
脈來外澀者,為奔腹脹滿也,病苦腹滿而喘。
脈反滑利而沉,皆為逆,死不治。
腹脹脈浮者生,虛小者死。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坐,住心,卷兩手,發心向下,左右手搖臂,遞互欹身,盡膊勢,卷頭築肚,兩手衝脈至臍下,來去三七。
漸去腹脹肚急悶,食不消化。
又云︰腹中苦脹,有寒,以口呼出氣,三十過止。
又云︰若腹中滿,食飲苦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滿吐之,以便為故,不便複為之。
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伸腰,口納氣數十。
除腹滿、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病。
又云︰兩手向身側一向,偏相極勢;發頂足,氣散下,欲似爛物解散。
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去來三七;始正身,前後轉動膊腰七。
去腹肚脹,膀胱、腰脊臂冷,血脈急強,悸也。
又云︰苦腹內滿,飲食善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複為。
又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
若腹內有氣脹,先須暖足,摩臍上下並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
始得左回右轉三七。
和氣如用,要用身內一百一十三法,回轉三百六十骨節,動脈搖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潤,臟腑均調,和氣在用。
頭動轉搖振,手氣向上,心氣向下,分明知去知來。
莫問平手、欹腰,轉身,摩氣,屈蹙迥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
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