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4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貫珠集 太陽篇 太陽救逆法第四 論結胸証治十條25】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2 16:35: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傷寒貫珠集 太陽篇 太陽救逆法第四 論結胸証治十條25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

 

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動則為痛。

 

數則為虛。

 

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

 

膈內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躁煩。

 

心中懊。

 

陽氣內陷。

 

心下因硬,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

 

但頭汗出。

 

余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身必發黃也。

 

脈浮動數,皆陽也,故為風為熱為痛,而數則有正為邪迫。

 

失其常度之象,故亦為虛。

 

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而惡寒,為邪氣在表。

 

法當發散,而反下之。

 

正氣則虛。

 

邪氣乃陷。

 

動數變遲者,邪自表而入裡,則脈亦去陽而之陰也。

 

膈內拒痛者,邪欲入而正拒之。

 

正邪相擊則為痛也。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者,胃氣因下而裡虛。

 

客氣乘虛而動膈也。

 

短氣躁煩。

 

心中懊 者,膈中之飲,為邪所動。

 

氣乃不舒,而神明不寧也。

 

由是陽邪內陷,與飲相結。

 

痞硬不消,而結胸之病成矣。

 

大陷胸湯則正治陽邪內結胸中之藥也。

 

若其不結胸者,熱氣散漫,既不能從汗而外泄,亦不得從溺而下出。

 

不解。

 

浸淫肌體,勢必發黃也。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

 

水六升。

 

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

 

煮一二沸。

 

納甘遂末。

 

溫服一升。

 

得快利。

 

止後服。

 

按大陷胸與大承氣,其用有心下與胃中之分,以愚觀之。

 

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謂。

 

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腸之謂也。

 

胃為都會。

 

水穀並居。

 

清濁未分。

 

邪氣入之。

 

夾痰雜食。

 

相結不解,則成結胸。

 

大小腸者,精華已去。

 

糟粕獨居。

 

邪氣入之。

 

但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

 

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

 

大陷胸並主心下水食。

 

燥糞在腸,必藉推逐之力,故須枳、朴。

 

水食在胃,必兼破飲之長,故用甘遂,且大承氣先煮枳、朴,而後納大黃。

 

大陷胸先煮大黃,而後納諸藥。

 

夫治上者製宜緩。

 

治下者製宜急,而大黃生則行速。

 

熟則行遲。

 

蓋即一物,而其用又有不同如此。

 

傷寒六七日。

 

結胸熱實。

 

脈沉而緊。

 

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邪氣內結,既熱且實脈沉緊有似大承氣証。

 

然結在心下而不在腹中。

 

雖接之石硬而痛,亦是水食互結,與陽明之燥糞不同,故宜甘遂之破飲,而不宜枳、朴之散氣。

 

如上條之說也。

 

傷寒十餘日。

 

熱結在裡。

 

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

 

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熱結在裡,而往來寒熱。

 

是謂表裡俱實,不得以十餘日之久,而獨治其裡也,故宜大柴胡表裡兩解之法。

 

若但結胸而無大熱。

 

如口燥渴心煩等証者,此為水飲結在胸脅之間。

 

所謂水結胸者是也。

 

蓋邪氣入裡,必挾身中所有,以為依附之地。

 

是以在腸胃則結於糟粕。

 

在胸膈則結於水飲。

 

各隨其所有而為病耳。

 

水結在胸,而但頭汗出者,邪膈於上而氣不下通也,故與大陷胸湯,以破飲而散結。

 

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

 

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汗下之後,津液重傷。

 

邪氣內結。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皆陽明胃熱之也。

 

從心下至少腹。

 

硬滿而痛不可近,則不特諸兆。

 

抑且顯諸形矣,乃不用大承氣而用大陷胸者,亦以水食互結,且雖至少腹,而未離心下故也。

 

不然。

 

下証悉具。

 

下藥已行。

 

何以不臣枳、朴而臣甘遂哉。

 

結胸者,項亦強。

 

如柔狀。

 

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病之狀。

 

頸項強直。

 

結胸之甚者,熱與飲結。

 

胸膈緊貫。

 

上連於項。

 

但能仰而不能俯,亦如病之狀也。

 

曰柔而不曰剛者,以陽氣內陷者,必不能外閉,而汗常自出耳。

 

是宜下其胸中結聚之實,則強者得和而愈。

 

然胸中盛滿之邪。

 

固非小陷胸所能去,而水熱互結之實,亦非承氣湯所可治,故與葶藶之苦。

 

甘遂之辛,以破結飲而泄氣閉。

 

杏仁之辛,白蜜之甘,以緩下趨之勢,而去上膈之邪,其芒硝、大黃,則資其軟堅蕩實之能。

 

大陷胸丸方 大黃(半斤) 葶藶(半斤) 芒硝(半斤)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 上四味。

 

搗篩二味。

 

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

 

取如彈丸一枚。

 

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

 

水二升,煮取一升。

 

溫頓服之。

 

一宿乃下。

 

如不下,更服。

 

取下為效。

 

禁如藥法。

 

按湯者蕩也。

 

蕩滌邪穢。

 

欲使其淨盡也。

 

丸者緩也。

 

和理臟腑。

 

不欲其速下也。

 

大陷胸丸以蕩滌之體,為和緩之用。

 

蓋以其邪結在胸,而至如柔狀,則非峻藥不能逐之,而又不可以急劑一下而盡,故變湯為丸。

 

煮而並渣服之,乃峻藥緩用之法。

 

峻則能勝破堅蕩實之任。

 

緩則能盡際上迄下之邪也。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胸中結邪。

 

視結胸較輕者,為小結胸,其証正在心下,按之則痛,不似結胸之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也,其脈浮滑。

 

不似結胸之脈沉而緊也。

 

是以黃連之下熱。

 

輕於大黃、半夏之破飲。

 

緩於甘遂、栝蔞之潤利。

 

和於芒硝,而其蠲除胸中結邪之意,則又無不同也,故曰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

 

先煮栝蔞實。

 

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病在陽。

 

應以汗解之。

 

反以冷水之。

 

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

 

彌更益煩。

 

肉上粟起。

 

意欲飲水。

 

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瘥者,與五苓散。

 

寒實結胸無熱証者,與三物小陷胸湯。

 

白散亦可服。

 

病在陽者,邪在表也,當以藥取汗,而反以冷水 之,或灌濯之,其熱得寒被劫而又不得竟去。

 

於是熱伏水內,而彌更益煩。

 

水居熱外,而肉上粟起,而其所以為熱,亦非甚深而極盛也,故意欲飲水,而口反不渴。

 

文蛤寒而性燥,能去表間水熱互結之氣。

 

若服之而不瘥者,其熱漸深,而內傳入本也。

 

五苓散辛散而淡滲,能去膀胱與水相得之熱。

 

若其外不鬱於皮膚。

 

內不傳於膀胱,則水寒之氣,必結於胸中,而成寒實結胸。

 

寒實者,寒邪成實,與結胸熱實者不同。

 

審無口燥渴煩等証見者,當與三物白散溫下之劑,以散寒而除實也。

 

本文小陷胸湯及亦可服七字。

 

疑衍。

 

蓋未有寒熱而仍用黃連、栝蔞者,或久而變熱者,則亦可與服之耳。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為散,以沸湯和一錢匕服。

 

湯用五合。

 

三物白散方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 上三味為末。

 

納巴豆。

 

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

 

強人半錢匕。

 

羸者減之。

 

病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利。

 

不利。

 

進熱粥一杯。

 

利過不止。

 

進冷粥一杯。

 

身熱皮粟不解。

 

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之洗之。

 

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

 

假令汗出已。

 

腹中痛,與芍藥三兩。

 

如上法。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

 

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太陽病未罷而並於少陽。

 

法當和散。

 

如柴胡加桂枝之例,而反下之。

 

陽邪內陷,則成結胸,亦如太陽及少陽誤下之例也。

 

但邪既上結,則當不下注,乃結胸心下硬,而又下利不止者,邪氣甚盛,而淫溢上下也。

 

於是胃氣失其和,而水漿不下。

 

邪氣亂其心,而煩擾不寧。

 

所以然者,太少二陽之熱。

 

並而入裡。

 

充斥三焦心胃之間,故其為病。

 

較諸結胸有獨甚焉。

 

仲景不出治法者,非以其盛而不可製耶。

 

結胸証,其脈浮大者,不可下。

 

下之則死。

 

結胸証。

 

原有可下之例。

 

如大陷胸湯及丸諸法是也。

 

若其脈浮大者,心下雖結而表邪猶盛,則不可逕與下法。

 

下之則臟氣重傷。

 

邪氣入,既不能受。

 

又不可製,則難為生矣,故曰下之則死。

 

結胸証悉具。

 

煩躁者死。

 

下利者亦死。

 

傷寒邪欲入而煩躁者,正氣與邪爭也。

 

邪既結而煩躁者,正氣不勝,而將欲散亂也。

 

結胸証悉具。

 

謂脈沉緊。

 

心下痛。

 

按之石硬。

 

及不大便。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潮熱。

 

如上文所云是也,而又煩躁不寧,則邪結甚深,而正虛欲散,或下利者,是邪氣淫溢。

 

際上極下。

 

所謂病勝臟者也。

 

雖欲不死,其可得乎。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21:01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