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184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0: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89


六二。


引吉。


無咎。


孚。


乃利用禴。


宣聖講義此萃六二爻辭也。


六二中位。


坤之正位。


萃以上卦兌九五為剛。


剛柔相應。


中正不失。


此爻辭占其吉也。


引占者。


引猶姤*卦之牽。


亦以陰陽相牽引。


而不離散之意。


即萃之所成也。


引而後萃。


若主與賓。


男與女。


必有為介紹者以相見。


如繩索之牽挽維縶也。


但引有異于牽者。


牽必以力。


引則以情。


故引有誘導之義。


剛與柔。


正如男與女。


異性相吸。


若磁與鍼。


此即引也。


而字從弓。


如曳弓發矢。


必張其弦。


而後致其力已。


引雖以情而亦有力以致之。


則互吸之勢。


因于兩情相悅也。


萃上兌為悅。


坤順之而成引就之象。


所引者六二九五之相諧而已。


諧則和。


和則安。


安吉。


此引吉之義也。


然引者有過不及。


則乘乎和安之道。


是亦有咎。


以在中正之位。


足免于過不及之虞。


故無咎而能孚。


孚亦言剛柔之和。


以大其生成之功。


而全其和安之福耳。


凡卦正位之應者。


例能孚而吉。


而萃則以孚為要。


以其聚必先孚。


不孚則聚難久。


如夫婦之道。


必本于和。


家庭之間。


必先求安。


孚而後生育盛。


安而後事業昌。


推之于社于國亦然。


此萃之大用。


在能孚。


而在孚于正也。


六二孚而正。


故有引吉之占。


既孚而吉。


其福不回。


則宜報本崇德。


更求其永和久安。


此爻辭以乃利用禴。


示其義也。


禴乃時祭之一。


祭則受福。


古者教民敦本尚善。


必先祭祀。


孝弟之行。


仁義之風。


皆自此出。


有德必報。


有恩必酬。


有善必勸。


有功必賞。


祭祀首著其道焉。


萃以聚眾為本。


故彖辭以假廟。


始昭其旨。


六二用禴。


仍斯志也。


六二在內正位。


雖異九五。


而與之應。


則亦體主之政令。


而重于祭祀焉。


此亦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1: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90


象曰。


引吉無咎。


中未變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二在內中位。


秉坤安貞之德而不渝。


故占吉而無咎也。


六二本以柔順承乾為志。


上與九五應而不失其貞固之德。


故無咎。


若急求就上。


而自變其節。


則有咎而非吉矣。


故釋文以中未變。


明爻辭之由來。


中未變句。


固指六二守中不渝為義。


亦含有以柔永貞不隨剛變之意。


蓋卦爻動則變。


六二變則為九二。


若上下皆剛。


則變為澤水困。


困則非吉矣。


且六二坤之正位。


有安貞之德。


主靜順之道。


不易變。


亦不可變。


變則萃戾之大用。


而反吉為凶。


無咎為咎。


此爻辭明指其能守貞不渝。


敬順不二。


故引而吉。


雖孚而無咎也。


禴者夏祭。


其時非豐祭而爻辭稱利用者。


正以六二非九五。


不同于彖之用大牲時。


亦因時制宜之義。


由全卦言。


則以豐備為利。


由六二言。


則以薄祭為利。


以六二在下。


非主祭之位。


亦非王假有廟之時。


然祭之豐殺雖殊。


而禮之誠信不二。


可見物之豐否。


視時而定。


萃以物為重。


物薄則薄。


物豐則豐。


夏禴之時。


有異于秋嘗冬烝。


正如六二之用。


有異于九四九五也。


讀者勿以此。


而致疑彖辭用大牲之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1:3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91


六三。


萃如嗟如。


無攸利往無咎。


小吝。


宣聖講義此萃六三爻辭也。


六三坤卦終爻。


而在中。


與九四同為人爻。


以柔履剛位。


而應上六。


則為重柔。


以與九四匹。


則成一剛一柔。


是爻用有異于六二也。


剛柔交則為萃。


重柔則多憂。


故曰萃如嗟如。


萃如者。


言其聚而難定。


嗟如者。


言其憂亦非長。


則以六三果合九四。


同致其用。


則萃。


而以柔之相擾。


故若萃而未果。


果應上六而持于內。


則為憂。


而中介四五兩陽。


得其解緩。


故如嗟而未然。


此兩如字。


明其有推移。


而非定勢耳。


萃本全卦之用。


嗟則上兌之情。


兌為說言。


為口舌。


凡口所出。


聲音所發。


皆兌也。


在初六。


有號笑之狀。


在上六有涕洟之形。


皆與嗟字相類。


以其在聲為志之見于外也。


而聲則依憂樂驚喜之時以異。


萃而不萃。


嗟而非嗟。


始與終違。


動與靜異。


則六三之本在坤。


而應在兌也。


坤以靜順之德。


兌為憂樂之情。


故聚也。


亦如初之戾于正。


而見于情也。


亦如上之涕洟。


此以六三介于上下之間。


兼具剛柔之性。


而失其不易之貞。


以隨于多變之物。


故占無攸利。


言其用之艱。


行之澀。


有如巽之進且退。


而介于艮之行且止也。


進退不決。


行止相爭。


則將奚利。


此無攸利。


實六三之用所致也。


但卦在內者。


以向外為志。


為柔者。


以近剛為情。


則六三雖無利于行。


而仍不自泥其往。


此爻辭稱往。


明其必進行也。


以往則近于陽。


而得孚于正。


則無利。


亦無咎。


為其有萃于正之心也。


全卦稱利有攸往。


則往縱不得利。


仍可免咎。


六三與初六皆然。


以其成剛。


而應其中正之道。


厚載而達其順承之功。


仍本坤之德也。


惟以爻用之狹。


行動之滯。


柔之本質。


陰之素行。


故雖免咎。


而占小吝。


吝嗇也。


與亨反。


全卦稱亨。


六三以爻之用。


乃有小吝之占。


非與全卦大戾也。


不過略見其吝耳。


觀其萃而嗟。


無攸利。


即可見其有吝矣。


吝指其用。


亦兼行止。


柔德固多滯泥。


陰謀恆欠光明。


何況六三處多凶之位。


失正應之時乎。


然以其德九四之提攜。


接九五之中心。


雖吝仍小。


故無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1: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92


象曰。


往無咎。


上巽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六三爻辭。


既云嗟如無攸利。


是非吉占。


而下曰往無咎。


人或疑之。


謂其辭意牴牾也。


釋文申明往無咎之由來。


以見爻辭自有深義。


上巽者。


言六三得上之巽順。


而可以往耳。


巽與坤。


皆以順為用。


而萃卦上為兌。


何以巽稱。


此可證易象之重中互也。


由三至五。


一陰兩陽。


互成巽卦。


六三為其初。


故曰上巽。


言已上于巽也。


上于巽。


上字上聲。


卦爻皆自下上。


六三則以內卦而連外之四五。


猶上梯以達于九五。


可見六三之往。


將以萃于九五之正耳。


又上巽亦含有與上順行之意。


陽升陰降。


六三若往。


則進與陽同升于王。


而不復降。


故曰順。


原為逆。


今易以往則順矣。


故在本爻不得言順。


必上始為順。


且以上之四五兩陽。


亦樂其往近。


而俯以就之。


亦有巽順之情。


謂陽剛自遜。


以與三接。


是陽之巽。


亦上之巽也。


易辭包各義。


均可通釋。


總之六三以柔道。


達內之終。


畛域甚嚴。


進退多吝。


乃有萃如嗟如之象。


無攸利之占。


而以志在近剛。


情求親上。


乃往無咎。


雖有小吝。


無大害也。


故釋文但以上巽。


揭出往無咎之義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2: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93


宗主附注萃六三與九四皆人爻。


一剛一柔。


而同于未濟。


是情志原難協也。


爻辭稱其往無咎。


而有小吝。


亦可見其進仍有礙。


凡中爻皆以九三六四與既濟同。


最利于行。


因陽下而陰上。


交孚之象。


如地天交泰也。


萃既違此例。


則行亦無利。


而仍言往。


且無咎者。


則以上有九五為其所仰望。


而足以翕群眾。


共歸王也。


天無二日。


民無二王。


則九五正位。


君臨天下。


凡臣民莫不奉之。


此六三雖吝。


而終往。


雖無利。


亦無咎也。


因天下之萃于上。


群眾之萃于正。


乃萃卦之旨。


亦各爻所同志。


六三得九四之介。


更易與九五萃。


故爻辭言其往無咎。


而釋文稱為上巽也。


上巽者。


巽于上。


而與下親。


猶乾九四躍淵之義。


本在高地而躍入于深淵。


是即俯以就之之道。


上下貴能和而不離。


親而不貳。


故上者下之。


下者上之。


以躋于平。


萃之九四九五。


亦本是道。


使下之來萃。


如論語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而後天下定于一。


此上巽微義。


實在上者之自巽耳。


巽猶遜也。


中互巽卦。


而亦互艮。


艮合坤為謙。


亦卑以就下之義。


陽本升。


今在上。


如不自下。


則行易窮。


此上巽。


原孚于大道之行。


剛以柔用。


尊以卑成。


愈柔則愈成其剛。


愈卑則愈保其尊。


則上巽實自崇也。


上既巽以就下。


下有不誠悅者哉。


故六三以是而占無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2:3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94


九四。


大吉。


無咎。


宣聖講義此萃九四爻辭也。


九四外卦之始。


為兌之初。


而與下六三。


同屬人爻。


此陽履陰。


而剛柔失位。


在卦以萃為用。


九四近于九五正位。


如大臣之在君側。


亦人民所仰重也。


故雖非正位。


而有大吉之占。


各爻皆本萃之道。


以萃于九五之正。


而獨九四不言萃。


且稱大吉者何也。


蓋萃必因于位。


而所以萃。


必待于剛。


故在下三陰。


皆以上兩陽為所萃之地。


且以九五為正萃也。


九四雖陽而非正位。


則非所萃。


此地已別于大眾。


又非來萃之人。


故不言萃。


而以既近九五。


代君宣撫有眾。


率之以萃于王。


是眾之所賴以成其萃者。


眾之所歸。


乃孚大吉。


王雖有位。


而與民遠。


臣雖無位。


而與民親。


此輔弼之臣。


公卿之象。


政令所由布。


恩德所由施。


如王之股肱。


國之柱石。


權重而名高。


遇隆而勢厚。


此所以大吉之占。


不屬于九五。


而在九四也。


夫代王行政。


秉國之鈞。


如詩云赫赫師尹。


民具爾瞻。


則其所負之重。


所處之艱。


將如何而能免于咎哉。


爻辭稱其無咎。


即隱示其原易于咎也。


而卒無咎者。


以其剛耳。


剛則無欲。


無欲則善其身。


而慎其行。


則對君無欺罔之情。


對下無驕淫之志。


勤勤懇懇。


以率其眾。


而忠于上。


宜君之德。


以撫綏其民。


盡民之情。


以陳達于上。


則庶乎孚大吉之占。


而獲無咎之果矣。


且萃之所萃。


原在兩陽。


與比之比于一陽正同。


惟比則以陽孤。


而成朋比之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2:4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95


而萃則以陽與陰匹。


易收薈萃之功。


故九四不獨無礙于九五。


且足以弭朋比之害。


此其功績亦可稱大吉之占矣。


而全卦去初上。


以六二六三匹九四九五。


恰當其數。


以孚于中和。


此九四之德也。


九四所行。


雖不言萃。


實則介于萃上下。


猶人之咽喉。


室之門戶。


出入之要道。


呼吸之專司。


其重要不言可知。


爻辭特以大吉歸之。


可見其用之利于一切。


而為萃之樞機也。


吉由利見。


吉不及利者。


利指行。


而吉指功。


利指為用。


而吉指成業。


由字言。


吉從士口。


多士之口所讚歎所悅服者為吉。


以卦為兌之始。


兌主口舌說言也。


此兼見之義。


亦可知爻辭微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3: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96


象曰。


大吉無咎。


位不當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爻辭既稱大吉。


又曰無咎。


恐後人生疑。


故指出有咎之由來。


在位不當。


若位當。


則大吉。


更無咎可言。


何有無咎之占無咎者。


以九四原有咎而能免耳。


所能免咎者。


一則以九四之剛。


而近九五。


得君之信。


二則以剛。


能自克欲。


不為利動。


故占大吉。


而藉以免于不當位之咎。


不當位。


原未必有咎。


而以九四言。


則有咎。


以其得君。


而在其左右。


負望而集其權勢。


斯大吉所由來。


而咎亦隨之至。


故大吉與咎。


非聯而聯。


而無咎亦與大吉。


不因而因。


易辭簡括。


故祇四字。


示其得失利害。


由辭言之。


總係得而未失。


利而非害。


然能本其剛健之德。


守于乾惕之訓。


則誠無咎。


果不克守其臣節。


而欲利民眾之歸心。


以希非分之榮。


而徇物欲之好。


是將大吉變為大凶。


而咎果不免矣。


故釋文以不當位特警之。


既不當位。


自非正萃之人。


而一時權勢。


不過為代君宜德。


為民達情之便。


慎勿認為自有之也。


後世權奸。


窺竊神器。


禍國殃民。


假天子以令諸侯。


蹈篡逆而犯不韙者。


是皆昧于位不當之義。


而不明無咎之占也。


故讀是爻辭。


宜深思大吉無咎之並稱耳。


位者德之見于外。


有位固需德。


無位而德不至。


將何以孚其吉。


而免于咎耶。


此易教垂戒。


至深切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3:2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97


九五。


萃有位。


無咎。


匪孚。


元永貞。


悔亡。


宣聖講義此萃九五爻辭也。


九五外卦中爻。


全卦正位。


即乾之九五也。


而萃異乾。


則以上有一陰。


與下坤卦。


包束兩陽。


九四九五。


以陽在中。


原為群陰所包。


故四陰爻皆萃焉。


而九四非正位。


不得為萃之主。


必依九五以萃群眾。


是以九四爻辭無萃字。


九五則首揭之。


明為全卦所萃也。


全卦以九五六二。


孚于乾坤主位。


而成正應。


此萃之本在于位。


位正則萃。


不正則亂。


是以初六為亂萃。


以其不得萃于九五正位也。


九四雖陽爻且近于九五。


而以位不當。


亦不得孚眾萃。


眾所萃。


必有位。


位必以正。


惟九五得之。


故以有位稱之。


位即稱其德也。


位崇者必先德。


德不明。


而有位。


是害之也。


故有咎。


而以有位得免。


亦即以明德保其位之意。


此占無咎。


乃從有位來。


然九五固有位。


而非如乾九五。


則非飛龍在天之象。


以四陰包束。


如群小之環伺。


其勢易張。


則位尊易危。


此有位不可恃也。


而眾所萃。


亦非果孚。


故曰匪孚。


孚指與六二應。


在六二于九五言為孚。


以其左右同志。


無為貳心者。


若以九五于六二言。


則匪孚。


則以上有一陰逼近君側。


易為所蔽。


如日月之光。


為雲所障也。


故不克孚于下。


非位之過。


乃其左右之有小人。


使孚而不孚也。


孚者位也。


匪孚者人也。


人之未孚。


位亦徒正。


是九五之象。


由全卦言為正。


由本爻言為偏。


則以上六在其上耳。


然九五終以有位。


兼秉乾坤之德。


而占元永貞。


元者乾元。


九五之本德。


永貞者坤也。


四陰爻之所以萃。


而著于六二。


卻晦于上六也。


且元字與匪孚。


亦可聯讀。


則以其非乾九五。


遂非孚于乾元。


亦有不足之意。


故彖辭僅稱三德。


而不及元。


明其不克孚乾元之道也。


乾元者始而亨。


全卦初為陰。


已失其始。


介于四陰。


而上蔽于柔。


已乖于天行健之德。


是雖由九五言。


可稱元。


而由全卦言。


則與元不孚。


故匪孚元可為一句。


而永貞接下悔亡為一句。


以易辭向賅多義。


不可執一以為詁。


但以九五一爻言。


仍有稱元之道。


以其本出于乾也。


凡陽爻皆出于乾。


亦即含有乾元。


故乾卦稱乾元用九。


乃見天則。


此九五之元。


亦可與永貞為一句。


謂九五體乾用坤。


兼始及終。


外達乎元。


內協永貞。


上下所萃。


其德斯亨。


位正而中。


其利以明。


此元永貞。


已括四德。


而揭其終始。


著其大用。


而示其為中正也。


因其中正。


則所行咸宜。


因兼始終。


則悔吝斯亡。


此悔亡之占。


由于九五之有位。


而備元永貞之德也。


外悔內貞。


卦之大例。


外而能貞。


斯無悔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3:4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98


象曰。


萃有位。


志未光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九五既有位。


而為眾所萃。


應無咎可言。


既與六二應。


應非不孚而何悔。


爻辭乃稱無咎。


匪孚。


悔亡。


是予盾也。


有位而有咎。


共萃而不孚。


元永貞而悔亡。


意義皆戾。


人自不解。


特釋之曰志未光也。


蓋九五位正。


而志未光明。


亦即行不光大。


德不昭明之意。


是以咎反因位而見。


不孚反因萃而知。


有悔反因元永貞而生。


是利害相倚。


邪正相羼。


皆由其志之未光。


而僅見萃有位。


元永貞之功。


卻亦因之而幸免于咎。


終孚其萃。


以亡其悔耳。


悔亡。


有兼自悔其失之意。


皆責在上位者。


當自反耳。


自反則有利而無害。


有得而無失。


此釋文志未光。


言其有戒懼于左右之言。


自免為小人所蔽。


所謂未光。


正如日月為雲蔽。


而失其光明。


非九五之過。


乃上六在其上為所累耳。


故位正而志不從。


眾所歸而德不布。


此志之未光。


即行之未善。


亦有戾于乾九五之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3:5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99


宗主附注萃卦上兌下坤。


兌有兩陽一陰。


陰在上。


陰降陽升。


升極于五。


故全卦所萃。


亦以九五為中極之位。


如天之北辰。


眾星所拱也。


在比卦以坎合坤。


僅九五一陽之正位。


而全卦皆比以歸于正。


其義同萃。


故比彖辭有原筮。


元永貞。


而萃九五亦有匪孚元永貞。


可見兩卦之用相類也。


元為乾坤首德。


在萃彖辭本無元。


而九五卻見之。


但九五一爻見之。


是元德由于九五。


本乾正位也。


比之稱元。


亦如九五為乾之道。


自九五一爻著明。


餘皆本坤之德。


故以永貞稱。


亦即坤卦用六。


利永貞之義也。


坤用六。


乾用九。


凡爻陽者。


皆孚乾元之道。


凡爻陰者。


皆孚永貞之德。


以乾主始。


而坤主終。


故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又曰用六永貞。


以大終也。


傳曰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


分明乾元為始。


坤貞以終。


包括全易始終。


亦即天地萬物之始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4:1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100


而傳又稱艮為終始。


及成言乎艮。


是艮亦孚于坤之大終。


而可以乃于乾元。


則以艮為人道之象。


天高地下。


人在其中。


天始地終。


人兼備焉。


故乾坤之德。


後天惟艮足以兼之。


此艮為人道之本。


而人道止于至善。


即自艮出。


明止也。


知止以固其本。


故曰成言乎艮。


以成一切必先立本也。


坤成物而艮代之。


此後天坤艮皆為土。


而洛書二八易位也。


二八即坤艮。


互易其位。


即代成其德。


雖周易方位。


以坎居坤地。


此就位言之。


離南坎北。


水火為生化之原也。


若以用言。


則萬物莫不生于土。


存于土。


此土為後天五行之中。


而萬物之母。


坤為之體。


艮為之用。


故艮始終四德。


而包乾元與永貞之道。


元亨利貞。


四德周流。


春夏秋冬。


四時代謝。


終而復始。


往而復來。


貞後啟元。


循環不已。


此元永貞者。


終且始也。


以比與萃。


皆中互艮。


而九五乾位。


六二坤位。


兩卦皆備。


此所以有元永貞之稱。


而其略異者。


比以九五一陽。


孑然獨存。


故稱原筮。


以在後天。


有關先天也。


原筮先天之占。


非如全易之多變也。


萃以匪孚二字。


明元永貞。


孚而非孚。


則以九五之下有九四也。


九四可與初六應。


而比于六二。


以爭九五之功。


故曰匪孚。


蓋由九五與六二言。


則孚。


若連九四。


則非孚也。


且孚本中孚。


既非中和。


即戾于中孚。


此九五稱元。


而彖辭無之。


亦可見全卦之用。


不孚元德。


不似比之以九五為主也。


九四九五。


合而成萃之用。


而乖于元始之道。


此則位之未當為之厲也。


故九匹釋文。


以位不當。


明其大吉。


而無咎之義。


其旨至深遠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4: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101


上六。


齎咨涕洟。


無咎。


宣聖講義此萃上六爻辭也。


上六全卦終位。


兌卦上爻。


以兌為口舌。


主憂樂笑啼。


情志見于外者。


有關口舌聲音。


皆兌之象。


萃以兌在外。


故卦中號笑嗟歎。


凡三見焉。


上六既達終極之地。


尤為情志變易之時。


非號笑嗟歎已也。


其心悲懼。


其情憂愁。


故爻辭稱其齎咨涕洟。


即嗟咨涕泣之意。


古字音近者多借用。


言上六在九五之外。


無復如以下各陰爻。


能萃于九五。


雖位在九五上。


而情勢已非。


時地易變。


欲留不能。


所希已無。


含怨不已。


此聲為嗟咨。


而貌為涕泣。


乃情不自禁之象。


不問其為吉為凶也。


上六雖為兌之主爻。


而卦之窮盡。


雖當悅言之情。


而乖于所期。


是與初恰反也。


初爻。


甫亂聚。


故號于前。


而笑于後。


上六則以無有希冀得萃于正也。


蓋上六已在群眾之外。


心欲與聚。


而勢不許。


行欲反歸。


而時不待。


此所以一腔悲憤。


見于聲貌也。


全卦以得萃為吉。


上六不得萃。


故非吉。


而不得萃。


關乎時位。


非人所為。


故亦無咎。


言無可咎責也。


而以上六居高。


自遠于眾。


近君。


自離其群。


是亦咎也。


因其感慨。


自怨自艾。


而悔其行。


則亦可免耳。


故在九五正位。


能守其貞。


而悔亡。


上六無可守。


則何以免于悔。


斯悔恨之情。


不能已也。


上六窮且變。


變則情勢將易。


介于離合之際。


易生哀傷之情。


如人之將遠去其群。


遽別其地。


亦有不勝歎惋者。


是則上六所象也。


陰無陽無以自安。


況陽已與下萃。


而獨處于窮位者乎。


故爻辭不著其用。


但示其情。


情見則其行可知。


既不能為初之笑。


則更甚于三之嗟。


此觀其應。


亦得其志矣。


三與上皆為陰。


應而不諧。


故不得維縶以自慰解。


況原在窮位者乎。


則悲傷哭泣。


實由于心之不安。


情志之不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4:5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102


象曰。


齎咨涕洟。


未安上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上六爻。


在上位而未能自安。


故不能止其嗟歎之聲。


涕泣之貌。


是人之情。


由時位之所關。


而感傷不自已。


亦以失群離眾。


諸近己者漸少。


而將孤獨無以自存。


凡生物不能無群。


不能無聚萃之為用。


即在聚于群眾。


共安其生。


故彖辭首揭祭祀。


以明敦本崇德。


俾大眾增其情感。


互相親愛。


而保其所居。


大其所為。


此即萃之用。


為人道所必重者。


故象辭以除戎器。


戒不虞為言。


示其安生樂業。


必先群力自衛也。


上六與下各爻離遠。


不得敬業樂群之趣。


故戾安生遠害之思。


此所以悲感也。


又未安上句。


包有與在上位者未相安之意。


以九五在下也。


由九五視上六。


有如蔽障。


由上六視九五。


則如乖離。


此兩情不同。


而成不安之象也。


或以齎義訓持。


咨義同諮。


言事有不達。


行有難明。


情既多疑。


志必以詢。


故持以諮詢于下。


而仍不免涕洟隨之。


則具見其求之切。


心之憂。


皇皇焉如不及。


悠悠焉以懷傷。


亦由其不自安也。


此義亦可通。


以外象兌。


為說言。


則諮詢亦關兌之用。


然以原義釋之。


則合嗟歎涕泣。


為較易解。


不過易辭包多義。


亦當知有此詁。


或于當時情事孚也。


至上六已外于九五。


則孤獨之情已著。


其感傷實不克免。


為其戾乎全卦大用。


不能萃于正耳。


故爻無萃字。


可見與初之得亂萃者。


又有不及。


其不安之情。


固不止啼笑皆非也。


讀者識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5: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103


宗主附注萃卦各爻。


均以聚為用。


而所聚有不同。


則以位為辨。


聚眾必有主。


此九五為正萃也。


應之者六二。


佐之者九四。


餘則皆不得逕與九五萃。


是以有亂萃。


有號笑。


有咨嗟。


情各不同。


可見其聚雖同。


其所以聚不同也。


至九五雖以正位為萃之主。


負眾之望。


而以位崇。


近為九四所迫。


上有上六之障。


高而難明。


中而難和。


以其易失權衡。


如比之一陽孤立。


不能阻朋比之害。


眾陰相比。


以蔽其主。


如小人朋比以欺其君。


是以謂之比。


萃與比略異。


則以有九四。


足為九五之弼相。


惟其位過逼近。


憂在擅專。


故九五不得展其大用。


而有所擬。


以擬于群小之蒙蔽。


又擬于近從之跋扈。


此九五之所不足。


實由下連九四。


上近上六。


二者互爭。


貽戚于君。


如朝有君子小人。


各持一見。


以成黨爭。


而君主不能辨其邪正。


明其是非。


遂易偏于所私。


或釀成亂亡之害。


如東漢及宋明黨禍。


皆實證也。


雖時有君子。


不免為群小所害。


則以勢有莫敵。


隙有可乘。


正如九四位未當。


雖大吉而有咎也。


然全卦所萃。


實在四五兩爻。


故四五爻。


由全卦言。


為正用。


由本爻言。


則反易偏*。


此則兩陽不能勝四陰。


而陰且在上也。


然陰柔之道。


以漸漬浸潤其君。


故其害難見。


而亦難除。


惟其積之已久。


決之亦大。


此上六爻。


不免有悲傷涕泣之情也。


萃之用固已盡。


除柔之道亦且窮。


則悲哀何裨于時。


哭泣何益于事哉。


此亦小人失志之常情耳。


烏足以損君子哉。


故仍占無咎。


言若自貽伊戚。


更誰咎哉。


全卦六爻皆云無咎。


則可見陰之不可勝陽。


而陽德中正。


終免于咎戾。


此義宜謹識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5:3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104


又曰萃之中互巽艮兩卦。


合為風山漸。


而兌之錯亦艮。


坤之德。


又同于巽。


坤順。


巽亦為順。


以巽風之行。


以順也。


故萃與巽艮之用相通。


自二至五。


為卦中人道重要之爻。


凡卦皆然。


萃則以六二與九五恰相應。


而六三與九四又相匹。


合成一剛一柔。


一內一外。


如表與裏。


如來與去。


莫不相當。


此即萃聚之義也。


聚必以情志之協。


惟平勻是尚。


不平不勻。


雖聚難和。


此全卦大用。


在二五之得中正也。


而六二釋文。


更以中未變。


明引吉之由來。


未變者。


未變其操守也。


亦爻柔未變為剛之意。


以其未變剛。


故與九五成相引之勢。


若已變。


則相引反相拒矣。


物理之定例。


異類相引。


同類相拒。


如電與磁石。


皆以一陰一陽相吸。


萃之為聚。


亦本此旨。


卦截去初上。


以中四爻為準。


果配匹得宜。


情志必協。


如中孚其明證也。


中孚上巽下兌。


兩陰在中。


原難與四陽協。


若去其初上。


則恰合于一陰一陽之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5:5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5-經文講義-萃卦-釋爻辭-105


此九二九五。


六三六四。


皆互協也。


以其屬中爻之協。


故名中孚。


言中能和也。


反之則為大過。


則以四陽在中。


無可協也。


故大過中孚卦體同。


而德用大異。


即由剛柔之協否為辨。


萃之中爻。


亦類中孚。


而正位得配。


已寓乾坤合德之象。


故天地萬物之情于此見焉。


卦之初上。


非萃之正用。


故有亂萃之語。


號笑之情。


涕洟之狀。


以示其聚非好聚。


會非佳會也。


全卦皆以聚為先。


而二三四五四爻為正聚。


且以六二九五。


為最孚于中和之行。


此彖辭三德。


皆于二爻之匹配得宜見之。


讀者當于此推繹其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6:1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升卦-總釋象例-1


升卦巽下坤上宣聖講義升卦上坤下巽。


風升而地在上。


是以名升。


言其志也。


風為氣之變動。


發于下。


而揚于空。


地中之風。


雖在下必期飛揚于上也。


卦四陰二陽。


與萃同。


而成往來。


萃以兩陽在上。


為眾陰所萃。


升則兩陽在中。


挈眾陰以升。


陽猶火也。


在內必燃至外。


而其道升。


雖三陰在外。


不能遏之。


坤順而巽行。


行以順。


安能止乎。


此升之名。


乃象于風之上升也。


中互震兌歸妹。


為女之窮。


與萃中爻同于未濟。


為男之窮。


亦相匹也。


而升中爻九三六四既濟之例。


則上下相協。


剛柔相濟。


以成其用。


內有九二。


外有六五。


易乾坤之位。


成交孚之情。


則與地天交泰類似。


是亦剛中而應也。


然與萃之九五六二。


孚于乾坤正位者相反。


則萃類否。


而升同泰。


是雖陽內陰外。


不足為升病。


且以此得孚元亨之道。


謂其克本天行健。


而不甘于伏屈也。


升之義飛揚上進。


包有發揮散去之意。


物之升也必。


還墜于地。


否則散于空中。


風之升也。


必被于草木。


否則流于內方。


則升猶散也。


萃升相對。


傳曰。


萃聚而升不來。


即言萃為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6: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升卦-總釋象例-2


而升為散。


萃為至。


而升為往。


來往相反。


不來即往。


往來者。


易之道。


天地萬物。


不得有外于來往之例。


有往必有來。


有來必有往。


故春夏相繼。


秋冬相承。


寒暑代遷。


榮枯續至。


萃既來矣。


升則為往。


來者成聚。


往者自分。


是不來之義。


即分散也。


氣動而成風。


風行而多變。


變則不復見前者之象。


此由升而散。


由散而失也。


升以九二主內中位。


剛中之德。


孚乾九二。


見龍在田。


德施普及之用。


而外六五應之。


孚坤六五。


黃裳元吉。


文明中正之用。


是剛中而應。


合于乾坤交泰之道。


以成升。


升進得協。


交孚得濟。


則所往咸亨。


而道自大。


此元亨之占。


所由來也。


傳曰。


聚而上者為升。


故受以升。


則升實由萃之變。


以物既有聚。


必有散。


至而成聚者。


終升而成散。


此數之自至。


理之自然。


非故為之。


且物聚勢蓄。


蓄則易發。


發則飛揚。


而上聚于下者。


乃升于高。


聚于中者。


乃散于外。


升字之形。


亦象四散之義。


而志原求升。


其後則反散于外。


此亦因果之相應也。


易兌以巽。


而坤反于上。


其情已殊。


其行自異。


故升無可往。


終將散之四方。


猶氣動風生。


終亦還于寂靜也。


明斯道也。


則明萃升往來之義矣。


周易以爻象顛倒為次。


實則反也。


反萃為升。


卦然而用亦然。


由遇而聚。


由聚而升。


皆物之遽變。


人情世道亦如之。


此升之用。


不可極也。


求高者。


物之情。


希進者。


人之志。


然高或易下。


進或易退。


是則行之極必變。


數之窮反常。


君子知之。


故恆中庸。


中則無過。


庸則有常。


此天道也。


而人昧焉。


則惟順其進退。


隨其榮枯而已。


更何有于升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27:0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升卦-總釋象例-3


宗主附注升與萃為往來卦。


即其倒象也。


萃兩陽在外。


升兩陽在內。


皆兩陽包在四陰中。


而其用則相反。


以坤由內而外也。


萃上兌下坤。


升上坤下巽。


坤雖同。


而易其上下。


兌與巽。


原顛倒成兩卦者。


兌一陰在兩陽上。


巽一陰在兩陽下。


皆以陰爻為主。


先天巽為長女。


兌為少女。


即由位之異也。


巽為風。


兌為澤。


是物之象。


而巽為木。


兌為金。


則五行之象。


風發于上。


澤流于下。


則以功用升降之殊也。


澤為水之積。


風為氣之動。


水積則流。


氣動則變。


此兌澤為說言。


為口舌。


言如水之流也。


巽風為進退。


為變動。


言如氣之飛揚也。


萃以兌合坤。


成水聚于地之象。


故為萃。


升以坤上巽。


成風上于地之象。


故為升。


而其用之反。


則以萃必集于所安。


地為最安之處。


故其聚也。


如水之就下。


而遠近咸至。


升以升舉為用。


風之起于下。


而騰于上。


如氣之飛散。


而不知其所底。


是一切皆遠離也。


故傳曰。


萃聚而升不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9 00:11 , Processed in 0.1406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