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921#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02: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總釋象例-6


聖人慮人情之好浮夸。


慕聲色。


喜華美。


尚虛偽。


而自忘其本來。


故因賁以示教焉。


賁以飾用。


而不重在飾。


以文顯。


而不尚其文。


且更明揭無色之辭。


昭著止定之義。


復以飾盡則剝之道。


示天道興衰榮瘁之為因果。


其旨甚微。


其意甚切。


非徒釋一卦之象已也。


夫賁吉卦也。


而非吉。


則視用之者之如何耳。


知賁之有本。


而不誤于用。


則成其美譽。


慕賁之可夸。


而徒恣其情。


則損其性真。


此智者之所懷。


而愚者之所務也。


觀于賁之前後。


則可知聖人有戒于文飾。


察于賁之象辭。


則可知聖人善用于文飾。


文飾非不可為。


而不可求。


非不可得。


而不可貪。


以文飾終為外物。


于我何加。


天性原無色也。


由雲霞之耀采。


知色之所自來。


由花葉之多華。


知色之所終結。


則可以解聖人用賁之道。


而不遽易為剝也歟。


賁卦之名。


取賁飾之義。


字從貝。


古時貴重之物。


恆以為飾。


有類于玉。


玉純而貝雜。


以其有文也。


貝為飾。


多藉其文以為美觀。


萋斐而有輝光。


華麗而能堅潔。


故為人所尚。


字上之卉。


花之文。


如其形。


交互成象。


故花亦名卉。


草類之有美色者。


稱曰花卉。


色以采成。


粉也朱也。


花色之最著。


交而成文。


故卉字以一與|交。


更互交而成象。


明其色之雜也。


卉與貝合而為賁。


猶本是義。


色美而文。


質貴以潔。


故比于飾。


而見其以外觀為尚也。


然賁尚有他義。


如賁出。


則自下涌上。


如賁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2#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03:4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總釋象例-7


則自上加下。


賁出者。


猶泉之涌于地中。


其勢急。


其氣盛。


如物之茁于地面。


其狀驟。


其生勃。


有不可遏止之勢。


有戛然脫去之狀。


故賁為勇。


以其能高于大眾也。


賁臨者。


其義亦近是。


唯一自下出。


一自上下。


而臨為莊嚴。


為威儀。


有其象以資觀瞻。


有其物以壯視聽。


其行曰至。


其止曰臨。


為其德肅而用大。


道尊而志高也。


故賁為大。


有孚于臨卦之義。


此賁飾之外。


尚宜通及此二義。


以盡其用。


蓋賁雖以文稱。


而文有自己出者。


有自外加者。


自己出者。


如火之光。


有耀于物。


自外加者。


如日之照。


有輝于身。


即一由下而上。


或由內而外。


一由上而下。


或由外而內也。


卦合二者。


統稱曰賁。


而卦象亦因而分別其所觀焉。


如艮下合離。


火在山下。


則自下而上照也。


如陽居上爻。


下逮于諸爻。


有類觀卦。


日在天空。


則自上而下照也。


由前言之。


則為主觀。


由後言之。


則為客觀。


觀而後知其文。


是主客不同。


觀則一也。


而用亦因之分。


內外人己焉。


飾雖無異。


人己內外則殊也。


故其辭皆含二義。


其用即有殊途。


此讀者所宜審也。


賁之繼噬嗑卦而明其用。


正以噬嗑之後。


天道遞嬗。


人情變遷。


必至于是。


而賁乃見其用。


如人之有食者。


必求其食之美。


有衣者。


必求其衣之華。


有財者。


必求其用之便。


有產者。


必求其積之豐。


此情也。


天道亦如之。


有春之煖。


必有夏之暑。


有秋之涼。


必有冬之寒。


有生之芽。


必見其華。


有花之榮。


必見其實。


此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3#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04:4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總釋象例-8


人情天道。


相須為用。


則噬嗑與賁。


相反相成。


亦理之自然。


數之自至。


如噬嗑以食合為用。


而且得黃金以快其志。


因亨利以遂其心。


則至是必更求其所快所遂。


則文飾之美。


華麗之觀。


不期而啟其思。


肆其欲。


則賁者。


因富以成禮。


因合以為功。


禮。


文飾之具也。


君子以禮文飾其表。


為防其恣于情慾。


逞于嗜好。


而反害之也。


故禮者。


聖人將以文飾天下。


而使斯民皆樂其華美也。


故賁之文飾。


天所予也。


人所願也。


而猶有所重焉。


則忠信是也。


忠信之人。


可以學禮。


徒禮而無忠信。


是失禮之本。


失本者。


榮不久。


文飾云乎哉。


故禮不以玉帛為本。


而賁不以華美為本。


賁雖取華美之義。


而實以無色為歸。


乃聖人示人微旨。


不可不深思之也。


賁之為觀。


正如日月之照。


必有日月之明。


始成其光。


若無其明。


光奚從來。


此聖人觀于天文。


以為人文。


乃不易之道也。


雖尚文飾。


必有其素質。


素質不備。


文飾奚為。


故先之以德。


德立而後名彰。


德行而後譽見。


莊嚴威儀。


德之著乎外者。


忠信樸實。


德之存乎中者。


此賁以無色稱。


而用以誠見。


誠則明矣。


無色則有文飾矣。


天之色。


成于日月雲霞。


地之色。


成于山水土石。


物也。


而有本以馭之。


故色雖眾。


道不易也。


色雖雜。


質不殊也。


艮止也。


離麗也。


麗而止。


此賁之所以為賁也。


一剛一柔。


而交為用。


一陰一陽。


而互為德。


是文飾非自外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4#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05: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總釋象例-9


若曰自內。


內原無物。


是文飾之加于我。


無輕重也。


能解此旨。


始能達賁之用矣。


賁卦三陰三陽。


而下卦陽多。


上卦陰多。


由爻言。


則為剛在內。


柔在外。


由卦言。


則為陽在外。


陰在內。


前已言之矣。


噬嗑與賁恰相反。


故其用亦殊。


推而言之。


賁之與困。


為相對卦。


以艮對兌。


坎對離也。


亦與節為錯對。


以上下相錯成對也。


其變也。


則與旅相似。


旅亦艮離合成。


與賁恰易其上下耳。


而其同類。


則凡三陰三陽雜錯之卦。


皆可比擬。


唯視其爻位陰陽。


而別其德用。


如恆咸損益既未濟之類。


雖交錯各殊。


其為三陰三陽則同。


三陰三陽合卦。


除泰否外。


皆交錯。


皆與賁噬嗑相類。


莫非由一男一女交合而成。


或當或不當。


或得時。


或不得時。


用雖不同。


其兩合之情則均切。


以陰陽交戀。


剛柔互需。


而後成其用也。


此六子交錯而得平均者也。


若純為陰或陽。


如鼎大過屯小過之屬。


則為偏陰偏陽。


過剛過柔。


其體已殊。


為用自異。


讀易者于此宜先審焉。


賁之與噬嗑諸卦。


因陰陽之平勻。


剛柔之互合。


其性多和平。


其情易浹洽。


故在各卦中。


為平易豈第之德。


醇厚靜穆之道。


所化所施。


有類于時之春秋。


地之原野。


無過寒劇熱。


卑濕高亢之虞。


則居其所。


適其間者。


無甚苦極樂。


至艱過窘之情。


此用卦者亦所當知也。


賁與噬嗑。


尤足以概之。


蓋二卦所差。


祇中爻一爻。


而中爻居卦之中。


兩端既同。


接治至便。


故其志為和協。


用為調適。


內外無忤。


上下非逆。


剛柔不相瀆。


而情息不相妒。


此在二卦之用。


皆有亨利之占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5#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08:1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總釋象例-10


夫賁以一陽居內。


而明其中充實。


較噬嗑之內虛者不同。


虛者好求。


實者好與。


情所同也。


此賁志在外。


異乎噬嗑之求食。


而冀合也。


志外者。


德宜弘。


道宜大。


而令聞廣譽亦隨之至。


是賁之可觀。


以其有美示人也。


然務外者易窮。


馳遠者恆乏。


賁與困對。


亦因其所極而自困焉。


此賁之所以不克大用也。


本乎觀。


則道不常。


本乎困。


則德有限。


是以聖人惡為外。


而畏名。


知美之為惡。


而賤文飾。


仍因卦象以推其利害。


而擇其始終。


故克竟賁之道。


而以化成天下也。


困之與節。


相反相明。


節則不困。


因自節抑。


則免于困。


不節則必困矣。


賁之為用亦然。


能自節抑。


則成賁之用。


若以賁為賁。


而忘返其本。


勢將身為名累。


質以文敗。


亦自困耳。


故小者不可大用。


近者不可遠圖。


賁以小利而務于外。


則志易盈。


道易窮。


是以聖人戒之。


因其易盈。


則不使滿。


因其易窮。


則不使竭。


不滿則能容。


不竭則能施。


此持實以虛之道也。


故能以小利利大而不害。


以近利利遠而無患。


此成賁之用。


存乎人也。


賁以人爻為用故耳。


人爻闢乎人事。


而人道以聖人為則。


聖以天為則。


天道不盈。


故無竭時。


聖人不實。


故無虛時。


以名為名。


則害其身。


以文為文。


則失其質。


唯誠身以令名。


不求名而自至。


脩質以美文。


不求文而自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6#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0:1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總釋象例-11


此體賁柔來文剛之義。


而能以柔保剛。


以陰裕陽者也。


賁之含義至矣哉。


眾人不解此義。


謂賁為文飾也。


而不顧其質。


為亨利也。


而不保其貞。


遂使柔莫勝剛。


陰莫協陽。


浮夸自娛。


而不矜于細行。


聲華自喜。


而不達于誠身。


以為名大而身益高。


名加而德益遠。


是反末為本。


以小誤大者也。


則其敝必致身隨名敗。


物隨文盡。


道德既失。


亨利奚從。


此後世文敝之害。


未始非人事之失也。


文質均也。


而質先于文。


身名同也。


而名輕于身。


此智者之所知也。


苟右文而後質。


則文安傳。


貴名而輕身。


則名安存。


名者實之賓也。


文者質之華也。


賁以主稱。


無主何賓。


華以根著。


無根何華。


賁之中有物。


即誠也。


賁之行有本。


即貞也。


誠至而後文見。


貞固而後亨利。


此天人不易之道也。


明乎此義。


則知聖人傳賁稱為無色者。


其旨至深遠矣。


夫賁為繼噬嗑而成其用。


時可為賁。


故賁以著。


今因賁而受其害。


則至于剝。


剎則文敝而物傷矣。


時當賁而賁。


其害尚不免于剝。


則其不當賁者而求賁焉。


其害可勝言哉。


作易者因賁之多害。


特以剝繼之以示警。


為賁人情所好。


情易為惡故也。


聖人欲其無剝。


而于當賁之時。


不極其欲。


則賁成用。


而可免于剝矣。


然此人事也。


聖智審之。


愚蒙惑焉。


是天道不可改。


而剝之難免于世運也。


聖人亦將奈何。


故為一人言。


則猶易。


為天下言則綦難。


難不在天。


而在人之不慎。


人之不慎。


乃當道之過。


非斯民之咎。


古人因賁以化成天下。


其敝猶至于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7#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0:4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彖-12


則其無德教之化。


而徒為文飾之觀者。


其所底又將奚如。


夫因賁以知困者。


上也。


由賁以免剝者。


次也。


若不知困于前。


徒聽其剝于後。


而且無以教化于時。


留觀于後世。


及其剝也。


則歸之天。


是最下者矣。


故賁不易為。


不輕為。


為而成。


猶不免其害。


此聖人之所慎也。


聖人之所慎。


愚者之所忽。


情性之異。


本末之殊也。


故曰賁之用存乎人。


宗主附注賁為文飾。


言物富而後文。


人富而後飾。


故在噬嗑之後。


即衣食足禮義興之意。


先有食。


而後可使行禮。


先得生。


而後可使守秩。


此治平之大則也。


宏教附注賁之利害。


決于人之明愚。


此由噬嗑上爻辭義。


可以知之。


噬嗑上九。


即將變為賁。


而辭以何校滅耳聰不明也為釋。


可見用賁之易昏惑也。


人之忘身徇名。


棄質求文者。


眾矣。


苟非不明。


奚至如此。


此夫子極言其害也。


賁亨。


小利有攸往。


宣聖講義此賁彖辭。


言全卦大用也。


賁以艮秉乾德。


離代坤用。


乃備乾坤之德。


而得其亨利。


亨屬乾。


利屬坤。


艮陽在上。


賁志在外。


故亨大而利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8#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1:4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彖辭-14


上下既分。


柔多在外。


以爻為三陰三陽平均。


而卦為一男一女配合。


故曰分。


言其陰陽分明也。


艮為陽卦。


故曰剛上。


爻多陰。


故曰文柔。


且以離女大于男。


陽德主升。


以交于上。


交則為文。


分則為明。


文明之象。


天下文明。


則所行有合。


故曰小利有攸往。


剛以柔行。


明以文止。


行而止。


此所以為小利。


而非大成也。


然艮一陽居上。


如天之日星。


觀之屬也。


二艮交錯。


則成觀卦。


故艮亦有觀象。


而稱天文。


言如天有日星。


發為光輝。


照及雲霞。


蔚成文采。


是天之文也。


天文昭垂于天。


而人觀之。


人文啟發于人。


而物見之。


文明以止。


乃艮之大用。


觀天文以察變。


乃離之大用。


合之以化成天下。


乃賁之大用。


天文可觀者。


艮之一陽垂象以代乾也。


觀天時之變。


應天道之行者。


離之一陰承乾以代坤也。


人道因斯二者而取法焉。


則人文以明。


而化成天下。


此賁之所以為亨小利有攸往也。


夫文明可謂大矣。


而遇艮之止。


乃為小利。


艮陽可謂高矣。


而因離之麗。


乃俯而就下以成其小利。


此二卦之合。


而見小利之占焉。


小利之吉。


則依乎人。


人之順應天道。


不貪文飾。


因時變通。


以保其質。


則小利且大吉。


若為其美而不保其本。


務其外而不知其小。


則小利反為大害。


此聖人鑒于賁而自警也。


柔來文剛一語。


為全卦最要之義。


讀者求之于象。


以繹其辭。


始知此節所釋。


無非為此義所發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9#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2:3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彖辭-15


賁卦彖辭。


原有脫略。


但意義猶存。


未加添改。


所謂脫略者。


即天文也句。


因卦象艮在上。


重艮合而成觀。


即[艮三爻圖]成[觀六爻圖]。


以觀原為重艮參合之象。


觀乃日月當空。


照見萬物之象。


而雲霞絢其采。


星辰著其光。


此天文之所見也。


賁以則之。


故曰天文也。


下離之火。


以上照于山。


合成文明以止之象。


此人文之所見。


故曰人文也。


天人之異。


在上下之別。


由上而垂光于下。


以為萬物之光。


則屬天文。


由下而仰照于上。


以應日星之輝。


則屬人文。


天文人文。


即由艮離分。


而艮離非獨釋也。


艮以俯離。


謂之陽燭陰。


則成下照之天文。


離以仰艮。


謂之柔文剛。


則成上達之人文。


此義本賁所固有。


而其用則有同于觀。


故下有二觀字。


明其下燭上達之用。


而見天文人文。


相須成化于天下之效。


此彖辭分別天文也人文也二句。


以釋賁之大用之微旨也。


且卦爻三四為人爻。


五上為天爻。


人以上為天。


以下為地。


而物屬焉。


賁之九三六四。


組成人文。


上九六五。


組成天文。


皆一陰一陽相交之象。


由上言之。


陽在上爻。


故成下照之象。


由中言之。


陽在下爻。


故成上照之象。


陽者光明之本。


此天文人文恰成對照。


而合為萬物之光。


天下之化。


亦天人同德之所著也。


人法天以立則。


物因人以為道。


此亨利之由上而下。


而不可進于大者。


則艮之一陽窮矣。


窮則變。


變則通。


由上變而下。


由升變而降。


天之道也。


人不可窮。


且未至于窮。


則上達竟行其志。


斯為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0#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3:2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彖辭-16


故利有攸往。


人事也。


人因天以成其常。


天得人以御其變。


天變不害。


人道以明。


此時變屬天。


而化成在人。


天人之間。


唯聖人能知之。


此賁之大用存乎人也。


賁之為文。


有如波之迴旋。


雲之蓊?。


由氣之薰蒸。


物之交錯。


以成以著。


故六爻上下陰陽交互相對。


而陰在陽中。


陽包陰外。


陽者象天。


陰者象地。


地在天中。


而人物附焉。


此九三一爻。


為全卦最要位。


陽不離陰。


陰反包陽。


以九三上下皆陰也。


陰在陽外。


如燈之燭物。


如日之陵空。


四圍成色。


上下同光。


此賁之為文。


發乎內也。


發乎內。


見諸外。


而有所阻。


阻而成返光。


如日之西。


反照為霞。


如火之炎。


遇物為明。


則由內之光明。


以成外之美麗。


內外相印。


上下合照。


而後賁之用見矣。


此賁之為象。


有斜日孤燈之意。


日斜則易暗。


孤燈不久明。


皆近且細之謂也。


近則毋遠。


遠必有蔽。


細則毋大。


大必有損。


此賁之用。


能小而不可大。


宜下而不可高。


斯理數之自然。


非盡關乎人事。


而人事則在善用之耳。


蓋天道易變。


時日無恆。


夏則有冬。


日則有夜。


明者暗之機。


塞者通之繼。


此賁為文飾。


而不足以稱其名。


虛實之相徙也。


行止之相倚也。


為其大者害其小。


志其小者獲其大。


務高則傾。


好盈則闕。


傾闕之來。


有所由也。


反而行之。


卑以成其高。


虛以保其盈。


盈高之致。


實人事也。


彖辭曰。


文明以止人文也。


旨哉言乎。


非徒釋卦象已也。


文明之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1#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4:2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彖辭-17


而貴知止。


豈非人乎。


時變不居。


而能循環。


此唯天也。


人不知則天之變。


履天之恆。


則文明者無止境。


其害可勝言哉。


夫春與夏。


天之文明也。


而秋冬續焉。


溫與煖。


地之文明也。


而寒涼待焉。


此人所易知者也。


而獨昧于一己之盛衰。


一時之隆替者。


豈非知其大而不知其小。


見其遠而不見其近乎。


此賁之後。


乃為剝也。


貪于物質之享受。


而忽于金錢之罪。


戀于華美之觀瞻。


而忘于嗜慾之毒。


欲其不剝。


不可得矣。


故賁者天道。


剝亦天道。


用賁而免于剝。


端賴人道。


知恆而不知變。


知進而不知退。


則人道敗矣。


安望其能久亨乎。


文明以止。


正人文之正軌。


知止而后有定。


天下化成。


皆定于文明。


此聖人之志也。


大有同人之道也。


豈獨噬嗑之得食與多金已哉。


故賁之道小。


而用之可大。


則視人道之所至耳。


賁之為飾。


非好為美觀。


如春至而草木榮華。


天無為也。


無為則秋凋不足為害。


若有意為之。


其榮固可喜。


其凋寧能禁其悲乎。


故賁之用重在觀時變。


時變而榮。


與之俱榮。


時變而瘁。


與之俱瘁。


則榮瘁于飾無傷。


于賁無害。


雖剝亦無所憂。


飾極則亨盡。


亨盡則剝。


亨猶夏也。


剝則秋冬。


草木凋零。


繁華俱歇。


天道未嘗改易。


人物則已殊觀。


是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為賁之所尚也。


人生于天。


因于時。


當其榮也。


自能兼善天下。


當其瘁也。


則當遵養時晦。


此人文之有明晦。


大道之有隆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2#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5: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彖辭-18


而聖人志在濟時。


行在明道。


濟時者。


因其治而圖之也易。


當其亂而救之也難。


明道者。


因其盛而充之也易。


當其衰而振之也難。


君子為其易。


不為其難。


知時之易變。


則先為政以治之。


知道之有衰。


即預脩教以防之。


是觀天時以為人文。


觀人文以化成天下。


實聖人因賁以竟其用。


以行其志也。


人文之化。


存乎政教。


政教有常。


則天下永定。


此本文明以止之義。


而能推其止定之效也。


大學一書。


全關此旨。


惜世人未之察也。


政教之行。


世運乃亨。


政教苟塞。


世運斯否。


賁之志。


將以成泰也。


而其所至。


或同天道以歸于剝。


剝則否矣。


剝為陽將盡。


否為陽之浮。


皆不得交錯之象。


唯賁以陽與陰交。


且平均。


有進于泰與既濟之象。


此聖人珍惜之時也。


雖未能大利。


而由小以達之。


則人文之化成天下。


固賁之本用也。


故賁為利有攸往。


而剝則不利有攸往。


一行一藏。


一通一塞。


讀者對勘。


即可知易辭垂教之深遠矣。


宗主附注賁為文飾。


柔來文剛。


為天地至道。


人物至德。


古人法則天地。


調協陰陽。


而以賁為象。


如老子道德經所說。


無非此義。


內剛外柔。


志方行圓。


以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剛。


以物之陰。


而濟物之陽。


以人之圓。


而制人之方。


乃能保其身。


遂其用。


達其道。


立其德。


故不役于情。


徇于欲。


而無嗔怒之心。


忿恚之意。


且物莫我抗。


人莫我仇。


為其柔至足以成其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5:3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彖辭-19


文至足以歸于樸也。


故老氏以嬰兒為喻。


嬰兒無一長。


而人莫欺之。


無一技。


而人莫勝之。


即能以柔用也。


道之不敝者亦然。


天地悠久。


故日月常明。


山川常在。


為其以柔為外。


而長保其內也。


故風雲雖惡。


不能損日月之一毫。


龍虎雖雄。


不能毀山川之一角。


為以不爭而能爭。


不殺而能殺。


是其剛之所在。


即柔之所見也。


故柔道為道之至。


無色為色之至。


此賁之所以為貴。


而終成其無色也。


無色之色。


與佛法色空一相同義。


人能深解金經四無之義。


即可直探賁之大用矣。


賁豈徒為文飾者哉。


又曰賁為吉卦。


而非大利。


宜小用。


不可大成。


宜在下。


不可居上位。


以陽在三爻。


而居六五下也。


夫子占得此卦。


知道之不行。


志之難達。


始退而講學。


刪定六經。


廣傳弟子。


以教濟世。


代其施政治平之功。


以學輔時。


展其隱居求志之義。


故儒教雖萬古不滅。


而當時未見其治功。


且游夏之反獲代興。


而大同之世。


終未得建。


此皆天數所定。


而藉賁卦以示其意者。


賁辭亨小利有攸往。


明言其不可大用也。


既以陰當主位。


則不足以建治平之功。


陽伏下位。


則不足以達明德之極。


故以柔來文剛之義。


而推教以代政之道。


主客以異。


君師乃分。


此夫子有其德。


而無其位。


小其治功。


而大其教化者也。


賁之為賁。


于此足以見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4#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6:2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象辭-20


象曰。


山下有火。


賁。


君子以明庶政。


無敢折獄。


宣聖講義此賁全卦象辭。


申釋彖辭之義。


而明人文之用也。


賁之為用。


既為文明之見于外。


則文物之間。


必有以表章其美觀。


而發揚其光華。


此取于卦象。


而施政教之所本也。


夫賁之卦象。


山下有火。


火照于山。


則山之文物見焉。


山之所藏。


寶玉金石。


山之所生。


草木花果。


山之所居。


鳥獸蟲豸。


山之所積。


雲煙泉流。


山之所見。


蒼黛成畫。


山之所聞。


響籟成音。


為物既多。


為文不一。


而以火照之。


則觸目皆色。


入望皆美。


其象之具。


正與艮離相合成趣。


因象而為用。


則君子之事也。


稱君子者。


以其德足以格物。


智足以致知。


明天道自然。


立人道大本。


非徙徇耳目之娛。


玩聲色之樂。


以情役物。


以心戀色者也。


故以庶政之脩明。


易嚴刑之苛毒。


庶政者禮樂政教之謂。


君子有其德。


有其位。


因天文之美好。


知天道之仁慈。


因天然之文明。


知人道之愛慕。


觀賁而取法。


因色而制用。


則文明者。


實人道之所成也。


人道者。


即庶政之所明也。


離以文明。


而能光照一切。


艮以靜止。


而能節制一切。


此賁之施于人。


乃為禮樂政教。


而刑獄不及焉。


何哉。


刑獄威嚴。


有傷天地和氣。


而乖世道文明。


故苛法乃暴政之施。


竣刑實污世之制。


人生同性。


孰不樂生。


世道貴和。


孰甘好殺。


此棄刑以明教。


寬獄以重禮。


不獨仁者之心。


實亦天道所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7: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象辭-21


天以文。


著其溫和之恩。


人以文。


昭其敦厚之德。


此賁之大用。


恰與噬嗑相反者也。


庶政或以為非關大事。


非也。


古稱多數曰庶。


即一切之意。


以其及于人民也。


賁以文明為象。


則治平之道。


實關乎政。


且有教焉。


故彖辭稱為化成天下。


既曰文明。


則非小事可知。


既曰化成天下。


則非徒言政令可知。


蓋聖人因賁之用。


將使人民皆享其文明之利。


而溫和之風。


敦厚之俗。


以成以著。


亦猶天文之昭垂也。


天文關乎日。


人文建于政。


政概君主與政府言。


在位主政之人。


負其責也。


稱君子者。


明其以成德為先耳。


君子在位。


始能致其國于文明。


為先有其誠也。


小人無誠。


徒飾其外。


是率天下以偽也。


誠則不令而行。


偽則令將不從。


則以偽者。


徒見其自擾耳。


自擾者亂。


亂則?法。


人民不法。


安望其省刑去殺耶。


此無敢折獄。


實唯君子能致之。


以體卦內離之一陽。


中心光大。


故能外耀其德。


遠成其化。


德立化成。


天下文明。


人民皆熙攘于禮教之中。


固已絕爭訟。


弭奸宄。


則無獄可折。


是不獨不敢。


且不必矣。


賁象以離明艮止。


相合為用。


文明以止。


動不踰軌。


靜而自明。


此中和之道。


太平之世也。


故囹圄可空。


而桎梏不用。


斯為聖治之至。


然賁猶未能也。


以其承噬嗑之後。


丁多獄之餘。


禮樂未敷。


政教待普。


人民雖知向化。


而天下未盡同風。


非如泰之時也。


則在上者。


導之以德。


齊之以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6#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7:5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象辭-22


德明則民敦厚。


禮立則民溫和。


而後同化于文明。


以成賁之世。


此君子之所志也。


故賁與泰。


三陰三陽同。


而其交錯不同。


君子欲其歸于泰。


乃由己之德。


以成民之德。


由己之誠。


以達民之誠。


庶能以己之文明。


化成天下之文明。


所謂無敢折獄者。


正見其先道德而後法律。


重禮教而輕刑罰之旨。


此唐虞之治。


有非後世所及者也。


噬嗑利用獄。


賁無敢折獄。


二者皆取法天時。


噬嗑之象。


取秋殺之義。


秋時萬物成熟。


乃人民得食之日。


萬類凋殘。


乃政令肅殺之時。


賁則不然。


一陽漸升。


發為生機。


正如春日之和。


春風之化。


萬物同榮。


如人之衣華服而佩寶玉。


此以文飾為尚也。


萬類並孳。


如人之初長育而樂無知。


此以戒夭折為先也。


賁者臨也。


春臨而生息之德以明。


帝臨而恩澤之施以沛。


此政令在滋息安養。


植長培高之是務。


對物猶當愛惜。


何況于人。


故禮月令有制。


王政所準。


無非體天時之數。


廣天德之時。


而殘殺不行。


夭札是避。


此無敢折獄四字。


實聖人觀時定教之微意。


既曰折獄。


並非全廢刑罰。


乃丁此時日。


不敢違天好生之心。


干帝大生之則。


帝即乾象。


因位而稱。


賁以艮近于乾。


猶少子之侍父。


故不敢也。


艮止而能聽命。


則雖具刑獄而不折。


以示天下尚仁愛。


崇教化。


而不欲藉法齊民。


依威成治。


是賁之大用。


純取則于春時。


而君子之政令。


自希同于履泰。


履泰為上治之世。


而尚德不貴刑。


重禮不用法。


此賁之與噬嗑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7#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8:4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象辭-23


宗主附注賁之為象。


取陽見于外。


故有光明之稱。


取陽居于中。


與陰交錯。


故有文明之稱。


由光明下照。


而為天文。


由文明外施。


而為人文。


天人之分。


在一內一外。


一上一下之用耳。


非真有天人之殊。


人在天下。


自以上觀天文。


為立人文之本。


如禮樂政教是也。


禮樂政教。


雖屬人文。


實法于天。


天以日星雲氣為文。


其有度有數。


有終有始。


亦同人文。


人文之度數終始。


即禮樂之節。


政教之規。


無不發于性情。


止乎道德。


一發一止。


以開世運昌期。


人類幸福。


此人文之可化成天下也。


而莫非聖人之功。


是禮樂政教。


文明之所寄託。


治平之所表見也。


觀其外。


足以知其中之有物。


察其跡。


足以明其神之有真。


此賁之用必依乎誠。


誠者。


道德之具體。


無誠則禮樂不興。


政教不立。


雖有其外。


亦奚以觀。


此賁雖以文稱。


而傳反謂之無色。


無色之文。


文之至也。


以未嘗假于外物而為美。


故永不喪其中守。


旨哉此辭。


惜釋之者多未能見其大也。


宏教附注此節含義。


正與論語道之以德一章相證。


論話之旨。


即由此卦辭推衍者。


聖人不重政刑。


正為不肯徒事外飾。


天下化成。


在德不在力。


在心不在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8#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19: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爻辭-24


聖人內聖外王之道。


當于此義見之。


初九。


賁其趾。


舍車而徒。


宣聖講義此賁初九爻辭。


明初爻之用也。


賁初九亦同噬嗑初爻。


以在下皆稱趾。


賁飾其趾。


明所始也。


舍車而徒。


欲見其飾也。


車以載人。


身之寄也。


趾在車內。


外莫之見也。


故賁其趾者。


寧舍車而徒行也。


夫有所見于外者。


不復自蔽。


有所冀于文者。


不肯自藏。


文者不隱。


隱者不文。


介之推曰身將隱。


焉用文。


賁其趾。


為足之文。


足文則勿乘車。


為顯其足。


而舍車耳。


然車之利于足多矣。


今為求文。


乃甘徒步。


其志在文可知。


以志于文。


不恤勞其足。


且累及其身。


是偏之害也。


與噬嗑初九相類。


為小而失大。


似非義也。


而以一陽在下。


欣然欲動。


其志求升。


初不計其他。


則寧勞無逸。


寧徒勿車。


亦數所至。


是其舍車。


為求速而行其志。


求見而快其意。


雖若非義。


實乃乘時。


不足為大病也。


說者謂舍車。


為車不備。


不如徒步之安。


然既曰舍。


是有備矣。


有而勿乘。


是為成賁之用。


以賁在趾。


而不在車。


故寧徒步。


以顯其趾。


或又以為舍車。


為車之不義。


不義故不乘。


然既有車。


自非不義。


己所有者。


何悖于義。


而弗乘者。


是樂徒步。


以車之不克成其賁也。


賁之為文。


車而不文。


則車與賁不稱。


此寧舍之也。


然賁趾。


獨言舍車。


不及輿馬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9#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20:1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爻辭-25


何哉。


蓋在初九本有車象。


離之一陽。


固類于車。


而非輿馬之象。


故獨言車。


以賁其趾而未及車。


故寧棄逸就勞也。


君子行則欲達其志。


志達則不問其他。


初九志行。


而用在賁。


故勞無逸。


勞以勗德。


逸足害道。


因賁之志。


在化成天下。


則以勞示眾。


亦身教之意。


況徒步與賁。


相反相成。


剛柔以濟。


內外以和。


示民以賁之本色。


不假外物。


此爻辭之微義也。


象曰。


舍車而徒。


義弗乘也。


宣聖講義此申明爻辭之義也。


義弗乘句。


指初九志在賁趾。


即以文昭于外也。


文昭而後賁用以見。


此雖在下。


亦有所為。


為賁而弗乘。


則其重在趾可知。


以趾有文。


足以徒行。


不假代步。


尤可見外觀者。


中必充實也。


初九為剛。


重剛在內。


發而為文。


如人之蹻捷多力。


固無需于車乘也。


人之乘車。


多為不能徒行。


或遠道不易達。


或足痿不能步。


而後賴車以行。


若非然者。


則必上位。


或富人老年。


不以趨蹌為能。


不以勞苦廢事。


而初九在下。


不類于是。


一陽方長。


如彊健少年。


起自草澤。


則其徒步。


正所宜也。


且賁飾者。


不必外物。


健足能行。


亦美也。


以剛為體。


充而用之。


則所觀豈獨一趾之文飾哉。


故曰義弗乘也。


言乘車反以損其美觀耳。


此爻含義甚弘。


大抵如上述。


而最要者。


賁雖為文飾。


不貴外物。


君子本其剛健之德。


發為光輝之美而已。


實即充實而有光輝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0#
 樓主| 發表於 2012-8-9 11:20:4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0-經文講義-賁卦-釋爻辭-26


用之者。


能于是義明識推行。


則不悖易辭之旨矣。


六二。


賁其須。


宣聖講義此賁六二爻辭也。


賁卦以文飾為用。


六二處內卦之中。


為重陰之地。


上應六五。


外接九三。


以陰含陽。


以柔文剛。


陰內而陽外。


剛上而柔中。


其文飾在上與外。


故為賁須之象。


須眉者。


人之所以為美觀也。


言須已賅眉矣。


須在頤間。


賁亦頤之變。


與噬嗑同。


九三一爻。


有同于須。


而六二為之文飾。


此賁其須者。


仍本柔來文剛之義。


而見陽之待陰以生以成者也。


六二以離之中爻。


主明視之精。


內凝其精。


外發為華。


如人之目。


乃腎水之精。


上見于面。


則六二之精。


上賁于須眉。


其理正同。


陰在內也。


陰因陽以成用。


譬諸燈之有油。


燭之有蠟。


合之為明。


分之則無用矣。


故六二之賁。


非其本爻之所資。


乃在于上之陽爻。


陽得陰以為飾。


人藉物以為美。


此固內外相須。


上下相應之道。


是須字。


亦含有須待之義。


人幼無須。


陰精不上奉也。


婦女無須。


無陽不成美也。


故須者。


待其人而後行。


待其時而後見。


六二居正位。


合乎時宜。


有其全德。


乃能發抒為文。


以美其上之須。


于此足見賁之為用。


非苟飾也。


象曰。


賁其須。


與上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17:1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