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十二書集痰飲】
痰飲
痰飲雖為一症,而因則有二。
稠濁者為痰,痰因於火,有熱無寒,宜分在肺在脾;稀清者為飲,飲因於濕,有熱有寒,此屬在脾。
然濕土寄旺四時,三時主熱,一時主寒,故飲症亦究寒濕釀成者少,濕熱釀成者多。
按仲淳云:痰之生也,其由非一,其治不同。
如由陰虛火動,上炎爍肺,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是為陰虛痰火,痰在乎肺,而本乎腎,宜壯水清金,降氣消痰為治。
若由脾濕不能運化,積滯生痰,或因酒醪濃味生痰,濃濃膠固,甚至流於經絡,及皮裡膜外,或結為大塊;或不思飲食,或徹夜不眠;或身重腹脹,不得行走:或卒然眩仆,不知人事;或發為癲癇;或叫呼異常,或昔肥今瘦:或泄瀉不止,及成癱瘓種種怪症,皆痰之所為。
故昔人云:怪病多屬痰,暴病多屬火,良有以夫。
此症在脾胃,無關肺腎,宜燥脾行氣,散結軟堅為治。
若有風。
寒閉熱在肺,而痰嗽喘逆者,亦屬在肺,宜豁痰降氣,除肺熱藥中加辛溫之劑,以散風寒。
故利潤、利燥。
利散,各有攸當,非可混施也。
世以痰飲混稱,而不辨稠黏之為痰,清水之為飲,混同施治,豈中病情?要知飲之色狀不同,或青、或黃、或綠、或黑、或酸、或苦,或伏於腸胃,或攻於胸脅,則為心痛,為胃脘痛,為脅肋刺痛。
或流於經絡四肢,則關節不利。
或憎寒、發熱、自汗,或胸膈滿悶喘逆,或不思食,或不得眠,皆其候也。
此症多因酒後過飲茶湯,與腸胃濕熱之氣,凝而為飲。
或因懷抱抑鬱。
或因脾胃虛弱,飲食之濕,不得消散、亦能成飲。
總之,必由脾胃有濕所致。
宜健脾燥濕,消飲行水,降氣散鬱為治。
考方書論痰,有在肺經者,名為燥痰,其痰澀而難出。
在脾經者,名為濕痰,其痰滑而易出。
在心經者,名為熱痰,其痰堅而成塊。
在肝經者,名為風痰,其痰青而多泡。
在腎經者,名為寒痰,其痰有黑點而多稀之別。
《金匱》論飲症,有四: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者,曰痰飲,水流脅下,咳唾引痛者,曰懸飲;水流行於四肢,汗不出而身重者,曰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者,曰支飲。
亦分在肺、在脾、在心、在肝、在腎,此誠痰飲病變之無窮,有志深造者,所宜詳究焉。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