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清儒學案】 清儒學案,民國徐世昌撰,計二百零八卷。
徐世昌(西元一八五八~一九三九年),字菊人,號東海,河北天津人,生於清咸豐八年,卒於民國二十八年。
清末進士。
民國初年任大總統,任內曾延聘一批清遺老於晚晴簃,編撰清詩彙與清儒學案。
旋徐氏退任,即攜學案稿於天津,再聘學者整修而成書。
其書約刻行於民國二十七年中日戰爭之際。
全書以孫奇逢夏峰學案居首,以諸儒學案為終。
統計全書列入正案者一百七十九人,附之者九百二十二人,諸儒學案六十八人,共收一千一百六十九人,為各學案中卷帙最大者。
清儒學案維持以學為主之原則,凡於學術無所表現者,名位雖極顯崇,概不濫及。
其村料之蒐集,寧詳毋略,凡有片善偏長,必廣為鉤索,或遇之文集,或附載序跋。
於眾多之清儒,則兼容並包,不存成見。
惟著述近於帖括者,雖經不錄;近於評隙者,雖史不錄;文則必文質相宣,無愧作述之美。
其撰寫每一學案之法,為先列案主之傳,而於傳下詳明材料出處。
其次節錄其人之論學語要。
傳內敘述傳主一生之著述甚為詳盡,凡已刊行之著述,列舉其卷數異同多寡,間為更定。
假設其書祇有傳稿。
若存若亡,或僅見書名,未知成否,則別為「未見」以待續考。
其節錄論學語要,有二原則,一為凡該書思想前後貫串,不容翦裁者,則取其序例以見其大。
二為凡其書美富不勝標舉,則擇其最精采者以概其餘。
此書各案後,又有附案,且別為家學、弟子、交游、從游、私淑五類。
有清一代,考據學最盛,學者鮮談義理,惡立門戶。
凡諸大師,皆相師友,致殊異於宋明理學道統之有傳衍。
此書凡於授受攸關而又別在他案之學者,皆分類列舉,不復表於卷前。
以視宋元學案每卷之前,必有一表,以著其淵源出入,支分派別者,蓋有其顯著不同者焉。
自黃宗羲、全祖望以碩學鴻儒撰寫明儒學案、宋元學案以來,學案體流行,惟後出者鮮能與之相比擬。
蓋黃全二氏,於宋元明學術,融會貫通,致能就各家全集中,有眼光纂要鉤玄,如燈取影。
清儒學案之作者,則無此等眼光,往往僅取書之序跋或書中數篇以見某人之學,其掛一漏萬之處固多矣。
清代去今未遠,學者之著述,多在人間,故治清代學術史者。
多不憑此書,其價值有待將來評估。
(杜維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