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6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白居易詩全集.卷十二. 真娘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1 00:46: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白居易全集.卷十二. 真娘墓

 

真娘墓,虎丘道。

 

不識真娘鏡中面,唯見真娘墓頭草。

 

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

 

脂膚荑手不牢固,世間尤物難留連。

 

難留連,易銷歇,塞北花,江南雪。

 

前進士陳鴻撰 開元中,泰階平,四海無事。

 

玄宗在位歲久,倦於旰食宵衣,政無大小,始委於右丞相;深居遊宴,以聲色自娛。

 

先是,元獻皇后、武淑妃皆有寵,相次即世。

 

宮中雖良家子千數,無可悅目者。

 

上心忽忽不樂。

 

時每歲十月,駕幸華清宮,內外命婦,熠耀景從,浴日餘波,賜以湯沐,春風靈液,澹然其間。

 

上心油然,若有所遇,顧左右前後,粉色如土。

 

詔高力士潛搜外宮,得弘農楊玄琰女於壽邸。

 

既笄矣,鬒發膩理,纖濃中度,舉止閒發,轉動照人。

 

上甚悅。

 

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導之。

 

定情之夕,授金釵鈿合以固之。

 

又命戴步搖,垂金璫。

 

明年,冊為貴妃半後服用。

 

由是冶其容,敏其詞,婉孌萬態,以中上意,上益嬖焉。

 

時省風九州,泥金五嶽,驪山雪夜,上陽春朝,與上行同輦,居同室,宴專席,寢專房。

 

雖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暨后宮才人、樂府妓女,使天子無顧眄意。

 

自是六宮無復進幸者。

 

非徒殊艷尤態致是,蓋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

 

叔父昆弟,皆列在清貫,爵為通侯。

 

姊妹封國夫人,富埒王室,車服邸第,與大長公主侔,而恩澤勢力則又過之。

 

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為之側目。

 

故當時謠詠有云:“生女勿悲酸,生兒勿喜歡。

 

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

 

其人心羨慕如此。

 

天寶末,兄國忠盜丞相位,愚弄國柄。

 

及安祿山引兵向闕,以討楊氏為辭。

 

潼關不守,翠華南幸,出咸陽道,次馬嵬亭,六軍徘徊,持戟不進,從官郎吏,伏上馬前,請誅錯以謝天下。

 

國忠奉犛纓盤水,死於道周。

 

左右之意未快。

 

上問之。

 

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怒。

 

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面,使牽之而去。

 

蒼黃展轉,竟就絕於尺組之下。

 

既而玄宗狩成都,肅宗受禪靈武。

 

明年,大凶歸元,大駕還都,尊玄宗為太上皇,就養南宮,遷於西內。

 

時移事去,樂盡悲來。

 

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蓮夏開,宮槐秋落,梨園弟子玉琯發音,聞《霓裳羽衣》一聲,則天顏不怡,左右噓稀唏。

 

三載一意,其念不衰。

 

求之夢魂,杳不能得。

 

適有道士自蜀來,知上皇心念楊妃如是。

 

自言有李少君之術。

 

玄宗大喜,命致其神。

 

方士乃竭其術以索之,不至。

 

又能游神馭氣,出天界,沒地府以求之,不見。

 

又旁求四虛上下,東極大海,跨蓬壺,見最高仙山,上多樓闕,西廂下有洞戶,東向,闔其門,署曰“玉妃太真院”。

 

方士抽簪叩扉,有雙童女出應門。

 

方士造次未及言,而雙鬟復入。

 

俄有碧衣侍女又至,詰其所從。

 

方士因稱唐天子使者,且致其命。

 

碧衣雲:“玉妃方寢,請少待之。

 

於時,雲海沉沉,洞天日晚,瓊戶重闔,悄然無聲。

 

方士屏息斂足,拱手門下。

 

久之,而碧衣延入,且曰:“玉妃出。

 

見一人冠金蓮,披紫綃,佩紅玉,曳鳳舄,左右侍者七八人,揖方士,問皇帝安否。

 

次問天寶十四年已還事。

 

言訖,憫默。

 

指碧衣取金釵鈿合,各折其半,授使者曰:“為謝太上皇,謹獻是物,尋舊好也。

 

方士受辭與信,將行,色有不足。

 

玉妃固徵其意。

 

复前跪致詞:“請當時一事,不為他人聞者,驗於太上皇。

 

不然,恐鈿合金釵,負薪垣平之詐也。

 

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

 

徐而言之曰:“昔天寶十載,侍輦避暑驪山宮。

 

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秦人風俗,是夜張錦繡,陳飲食,樹瓜果,焚香於庭,號為'乞巧'。

 

宮掖間尤尚之。

 

夜殆半,休侍衛於東西廂,獨侍上。

 

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

 

言畢,執手各嗚咽。

 

此獨君王知之耳。

 

因自悲曰:“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墮下界,且結後緣:或為天,或為人,決再相見,好合如舊。”因言:“ 太上皇亦不久人間,幸唯自安,無自苦耳。”使者??還奏太上皇。

 

皇心震悼,日日不豫。

 

其年夏四月,南宮晏駕。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樂天自校書郎尉於周至。

 

鴻與琅邪王質夫家於是邑。

 

暇日相攜遊仙遊寺,話及此事,相與感嘆。

 

質夫舉酒於樂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 ”樂天因為《長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

 

歌既成,使鴻傳焉。

 

世所不聞者,予非開元遺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

 

今但傳《長恨歌》云爾。

 

引用:http://www.zh5000.com/ZHJD/gxjd/2006/qitabu/scq/1/gxjd-0014.htm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20 收起 理由
巨門 有錯字。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2 21:55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