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臺南臨水夫人媽廟】 位於台南市建業街的「臨水夫人媽廟」,創建於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原本只是府城東安坊山仔尾小丘上的一間小廟,至清咸豐2年(西元1852年),由地方仕紳修建,加奉三奶夫人中的「二媽林紗娘」及「三媽李三娘」。
民國72年(西元1983年)該廟因年久失修,建物腐朽,於是重新整建,並於民國78年(西元1989年)元月24日竣工完成,即是今貌。
該廟主祀「臨水夫人」,又稱「順天聖母」、「順懿夫人」,為唐時福建古田縣臨水鄉人,姓陳名靖姑,生於唐太宗大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父陳昌、母葛氏、夫劉杞。
據《閩都別記》記載,觀音菩薩曾為籌資修建洛陽橋時,化身為一位女子,泛舟海上讓人投幣,並許諾:幣投中她者,就嫁此人為妻。
這時呂洞賓下凡見洛陽江畔熱鬧非凡,便前去觀看,不慎掉下一根白髮,化為白蛇遁去。
觀音菩薩料此蛇今後必禍害人間,因此,彈出指血於福州陳家,唐朝大歷二年的元宵節這天,陳夫人葛氏便產下一女嬰,也就是指血投胎的陳靖姑。
靖姑少時便秉露通幻,十五歲到閭山,拜許真君為師,十八歲藝成後嫁劉杞為妻。
而懷孕數月。
唐貞元八年(西元792年),福建大旱,民不聊生。
靖姑為拯救百姓,不顧自己已懷胎三月,毅然脫胎祈雨而卒,年僅二十四歲。
臨死時曾說自己死後定為神,救人產難。
果然,福建建寧府陳清叟有一個媳婦,懷孕十七個月,還不能生產,成仙後的靖姑見狀,下手施救,產下蛇數斗,而產婦獲得平安。
之後又遇唐皇后難產,陳靖姑化身來到後宮,幫助皇后生下了太子。
皇帝得知後龍心大悅,敕封陳靖姑為「都天鎮國顯應崇福順意大奶夫人」,建廟於古田,於是陳靖姑聲名大噪,臨水居民建廟祀之,後世視為安產之神,在清咸豐年間晉封為「順天聖母」。
而在臨水夫人廟內,除主祀臨水夫人外,另配祀花公、花婆及三十六婆祖。
而花公、花婆,又稱為「樹公」、「花媽」。
相傳在閻王的後花園中,有每個人的本命花或樹,男為樹,女為花,所以每一株花開幾朵,該女便生幾子,而白花生男紅花生女,全由註生娘娘決定,但要花長得好,得看花公、花婆是否盡心施肥澆水,所以孕婦生下嬰兒是否正常或小孩出生後能否健全的發育成長,就要請花公、花婆多多幫忙。
至於隨伺的三十六婆祖由來,則為當年的那條白蛇精,將閩皇王延彬所寵幸的皇后陳金鳳攝回洞中,蛇精變成皇后模樣,朝夕與閩王淫樂,並將三十六宮娥打入冷宮。
之後靖姑降白蛇,將其斬為三截,發現三十六宮娥早已被白蛇所食,於是作法復活三十六宮娥,閩王感念靖姑之功,乃封靖姑為臨水夫人,並將救活起來之州六宮娥盡賜與靖姑為徒,即是「三十六婆姐」。
三十六婆姐各自負責不同的照顧小孩職司,保佑初生嬰兒免於痴、傻、哭、鬧、病、弱、驚等症狀。
所以臨水夫人媽廟香火絡釋不絕,信徒多為求子或產後來還願的,還有祈求小朋友能平安長大,也是台南市民做十六歲儀典的主要廟宇,可說是「婦幼專廟」,專為台灣婦女及兒童的守護之神。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3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