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5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艾灸療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9 10:16: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艾灸療法

 

拼音

 

àijiǔliáofǎ

 

英文參考

 

moxibustion艾灸療法臨床最常用的灸法。

 

指以艾絨為材料,點燃后直接或間接熏灼體表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

 

也可在艾絨中摻入少量辛溫香燥的藥末,以加強治療作用。

 

該法有溫經通絡,升陽舉陷,行氣活血,祛寒逐濕,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

 

對慢性虛弱性病癥和風、寒、濕邪為患的疾病尤為適宜。

 

因其制成的形式及運用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艾條灸、艾炷灸、灸器灸等數種。

 

詳見各條。

 

適應癥常用于痹癥、虛寒性胃腸病、遺精、陽萎、氣喘、嬰兒腹瀉、中風脫證、虛脫、暈厥、胎位不正、慢性腫瘍、神經性皮炎、濕疹、胃下垂、脫肛等,亦可用于防病保健。

 

禁忌癥高熱、急性化膿性疾病和里實熱證,一般不宜用灸療。

 

艾條的制作方法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為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

 

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干后在室內放置1年后使用,此稱為陳年熟艾。

 

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碎后過篩,去掉尖屑,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

 

也可取當年新艾葉充分曬干后,多碾軋幾次,至其揉爛如棉即成艾絨。

 

艾炷的制作將適量艾絨置于平底磁盤內,用食、中、拇指捏成圓柱狀即為艾炷。

 

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為大、中、小艾炷。

 

艾卷的制作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炭燃為宜,然后將其置于寬約5.5厘米、長約25厘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卷成圓柱形,最后用面漿糊將紙邊粘合,兩端紙頭壓實,即制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艾卷。

 

間隔物的制作在間隔灸時,需要選用不同的間隔物,如鮮姜片、蒜片、蒜泥、藥瓶等。

 

在施灸前均應事先備齊。

 

鮮姜、蒜洗凈后切成約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間用毫針或細針刺成篩孔狀,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

 

蒜泥、蔥泥、蚯蚓泥等均應將其洗凈后搗爛成泥。

 

藥瓶則應選出相應藥物搗碎碾軋成粉末后,用黃酒、姜汁或蜂蜜等調和后塑成薄餅狀,也需在中間刺出篩孔后應用。

 

艾灸的方法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

 

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后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

 

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

 

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后,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

 

施灸時由于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借以緩解疼痛。

 

在正常情況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愈,結癡脫落后而留下瘢痕。

 

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哮喘、肺結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無瘢痕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鑷子柄將艾炷熄滅,然后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為止。

 

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

 

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后不化膿,不留瘢痕。

 

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間接灸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

 

如生姜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

 

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

 

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

 

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隔蒜灸。

 

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置于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

 

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

 

此法多用于治療瘰疬,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癥。

 

(3)隔鹽灸。

 

用純凈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

 

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艾卷灸(1)艾條灸。

 

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

 

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干姜、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藥條。

 

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2)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

 

對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

 

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癥。

 

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

 

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取出針。

 

溫灸器灸是用金屬特制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

 

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

 

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后,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

 

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禁忌證1.凡屬實熱證或陰虛發熱、邪熱內熾等證,如高熱、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嘔吐、嚴重貧血、急性傳染性疾病、皮膚癰疽療癤并有發熱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療法。

 

2.器質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癥,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顏面部、頸部及大血管走行的體表區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注意事項1.掌握熱量,防止燙傷。

 

尤其對局部皮膚知覺減退及昏迷患者。

 

2.做好防護,以防艾火掉下燒傷皮膚與燒壞衣褥。

 

使用溫針時,可用硬紙片剪一小孔,套住針體平放在進針處,即可避免艾火直接掉落于皮膚上。

 

施灸后艾條必須徹底熄滅,以防失火。

 

3.艾炷灸容易起皰,應注意觀察,如已起皰不可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如水皰過大,經75%乙醇消毒后用注射器將皰內液體抽出,外涂甲紫,再用敷料保護,以防感染。

 

婦女妊娠期間,小腹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引用:http://big5.wiki8.com/aijiuliaofa_1899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6:41 , Processed in 0.39353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