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新羅漢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1 21:45: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新羅漢化

 

中國文化何時傳入新羅,歷史雖無明確記載,但從其第十七代奈勿王(西元三五六~四○一年)時即常與高句麗交涉,於同王二十六年(三八一)經由高句麗派遣使臣赴前秦(苻堅),並致送禮品一事看來,可知漢文在奈勿王之前當已傳入新羅。

 

但中國文化在新羅獲得快速發展,從智證王(五○○~五一三)時訂中國式王號、國號、喪服制及州郡名,及法興王(五一四~五三九)時始頒布律令、承認佛教看來,當為智證、法興王時之事。

 

原來在盛唐時期,新羅的留學生、留學僧絡繹不絕地到中國,他們不但在當地甚為活躍,亦把唐代文物引進新羅,並擴充新羅原有的文化機構,同時開創宗教、學問、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的新氣勢,使新羅國民的文化意識大為提高,並以國都為中心開發出燦爛文化花朵。

 

一、儒學:新羅神文王二年(六八二)模仿唐制設儒學教化及漢文學之最高機構國學,聖德王十六年(七一七)自唐迎孔子十哲七十二弟子之畫像,安置於國學,行釋奠之禮,景德王(七四二~七六四)時改國學為太學監,設諸業(諸經)博士(教授)及助授(助教授)若干人,太學次經書為主,分(一)禮記、周易,(二)左傳、毛詩,(三)尚書、文選等三科,次論語、孝經為必修,是以培養官吏為目標之機構,第三十八代元聖王四年(七八八)於太學設類似科舉之讀書三品科,依成績分三等登用人材,至此原來之閥族或人物實力本位制,乃轉變為學閥或考試本位制。

 

二、漢文學:與儒學關係最深遠,新羅統一初期以強首與薛聰最有名,尤其薛聰首創借漢字音訓之「吏讀」,以訓讀經書,教授後生,使知識階級陶醉於盛唐文化而不自覺,此後留唐新羅文人於唐科舉及第者竟達五十八人之多。

 

三、佛教:大乘佛教在新羅統一前即已傳入,並成立涅槃、法性、戒律、華嚴、法相等五教。

 

孝昭王(六九二~七○一)時華嚴宗名僧勝詮自唐返國,建葛項寺,親自講道,使華嚴宗教勢弘布全半島。

 

惠恭王(七六五~七七九)時神行自唐傳入北宗之禪,其後四十餘年道義又自唐傳入南禪,禪道之信仰遂逐漸興起,因此佛教寺院無遠弗屆,並為鄰近地方帶來繁榮,佛教之傳入,對韓國文化之中國化具有決定性影響,亦為形成韓國文化的最後一件大事。

 

四、藝術:由於受佛教自中國傳入的影響,新羅的藝術以佛教藝術為中心,中國的墓制、建築、雕刻、繪畫、鍍金術及其他工藝均一一介紹到韓國,並獲得良好發展,使第七世紀以後的韓國,自新羅以後即擺脫北方非漢族的行列,加入漢族的陣容,與北方民族相抗爭,而有「小中國」之稱。

 

(林秋山)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86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16:44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