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吳縣】 今江蘇的吳縣城,是長江三角洲最古的大城。
自從周初封太伯的後人於吳,這個地區就成為中原移民的根據地。
等到春秋的吳國成為長江下游的強國,吳國的都城,今吳縣地方,就成為長江下游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樞。
現在的吳縣城相傳是吳王夫差時代建築的。
後來越國滅吳,也成為越國的都城(相傳越王句踐曾一度遷都琅邪,但其主要的根據地還是吳)。
秦滅楚以後,在長江下游置會稽郡,吳縣仍為郡治。
到西漢時代,初期的吳國以及景帝以後的會稽郡,均以吳縣為治所。
到了東漢時代,南方人口增加,才分吳郡和會稽。
吳郡治今吳縣。
會稽郡治山陰縣。
吳郡和會稽郡雖然分治,但兩郡關係極深,「吳會」成為一個通用名稱。
「吳會」連稱,和如今「江浙」連稱是一樣的含意。
許多辭典中,雖然認為「吳會」的會不是「都會」的會,但要知道這是東漢以後的習語,指吳郡及會稽郡兩郡,用西漢制度,以會稽郡治在吳來解釋,仍是十分牽強的。
在西漢時期,南方滿萬戶之縣而置縣會的(不滿萬戶為長),只有吳和長沙。
而這兩個都市規模,都一直未變,保存到近代。
吳縣有宋石刻的平江城圖,這是中國的一個最早的都市圖,和現代蘇州城的規畫大致相同。
開了八個城門,西面是閶門、金門、胥門和盤門,北面是平門和齊門,東面是晏門和葑門。
只有南面未開城門。
這表示運河在西面,運河的運輸比較重要的緣故。
不僅如此,城內也有縱橫的運河,可以和義大利的維尼斯和泰國的曼谷相比。
這也代表著古代吳人的水上生活。
吳縣自西漢為會稽郡治,東漢為吳郡治,隋文帝改郡為州,吳縣為蘇州治,宋為平江府治,元為平江路治,明清皆為蘇州府治,清代吳縣與長洲、元和同為蘇州附郭縣,民國併長洲及元和入吳縣。
(勞榦)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