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7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匈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3 23:00: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匈奴

 

吾國古時,沿西北邊疆,有一強梁之外族,其俗尚武力,而文化則不及諸夏遠甚。

 

中國對其稱謂,亦隨世異名,因地殊號。

 

其見於商、周間者。

 

初曰「鬼方」,亦曰「鬼戎」,而「混夷」、「昆戎」、「混戎」、「犬戎」又其別號也;

 

周曰「獯鬻」,亦作「熏育」,而「葷育」、「玁狁」又其別號也;

 

入春秋以後則始稱為「戎」,繼則為「狄」;

 

至秦漢之際則恢復其本名為匈奴。

 

據古文字學之研究,則鬼方之「鬼」,混夷之「混」,而「獯鬻」、「玁狁」、「胡」,以及匈奴之「匈」,皆同音通假之異文,其名稱雖不同,而實際皆為一族,故沿吾國西北邊陲一帶而興起者,匈奴是也。

 

而其活動之地域,並非遠在今日塞外,而是西起陝西汧、隴,向北至涇、洛(今陝西沮漆水,非河南之洛水),再東向渡過黃河而至今山西南部一帶。

 

春秋之時,戎狄勢力更盛,今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皆為該族盤弓躍馬之所。

 

大致環繞農業社會外圈,而相互錯居。

 

農業社會衰落,彼猖獗;

 

農業社會興盛,彼遁走。

 

迨秦減六國後,農業社會獲得高度之發展,統一大帝國建立完成,戎狄被迫他徙,逃往塞外,仍度其遊牧生活,乃始以其本名「匈奴」稱之。

 

故匈奴與諸夏,並不是人種不同兩個異民族,而實際是經濟結構不同之兩個組織,而演變成兩種不同之社會,不同之生活,因利害之衝突,而演變成為兄弟鬩牆之爭耳!

 

而實係同源共幹之親手足。

 

所以司馬遷著史記匈奴傳,而其起首則曰:「匈奴者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亦贊成「華夷一家」之說耳。

 

匈奴在漢初非常強盛,曾圍高祖於平城,是後經漢文、景各朝,與漢無大衝突。

 

迨武帝時,漢興已七十年,國力日充,家給人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國力充沛,欲雪高皇帝平城之恥,曾數次大舉伐匈奴,匈奴之勢大衰;

 

而漢亦以勞民傷財,創鉅痛深,大眾愁苦,不得已下輪台屯田之詔;

 

而匈奴方面又演成五單于分裂,而自相水火,益衰弱不堪,而導致呼韓邪單于之降漢,以圖苟存。

 

至後漢時,匈奴又分裂為南北,南匈奴請漢伐北匈奴,破北成南,混成一家。

 

漢派竇憲往伐,北匈奴不支,西逾金山,而不知所終,從此北匈奴於吾國歷史上消逝。

 

實在北匈奴經中亞、南俄,而至歐洲,西洋史上所謂匈人(Hms)是也。

 

南匈奴入居塞內,逐漸華化,曹魏時分為五部。

 

五胡之亂,匈奴劉淵建國曰前趙,羯人石勒建後趙,赫連勃勃建大夏,沮渠蒙孫建北涼。

 

而後趙為石勒養子冉閔所篡,知胡人不肯為己用,下令殺匈奴二十萬,從此匈奴勢力大衰,其殘部演變為步落稽,留居離石以西、安定以東,乃七、八百里間,歷北齊神武,至北周武帝,派兵征討,始漸同化。

 

(李符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3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2 04:4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