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一 醫學或問07】
或問:古有四診之法,何謂也?
曰:形、聲、色、脈四者而已,今人惟效脈法,但知其一而遺其三焉,請陳其理如下:夫形診者,觀其形以知其病也。
經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當瀉不當補。
形氣有餘,病氣不足,當補不當瀉。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皆不足也,當急補之,不可刺,刺之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陰陽皆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又曰:形肉既脫,九候雖調者死。
又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腑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凡此之類,皆形診之謂也。
夫聲診者,聽其聲以驗其病也。
經曰: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叔和云:久病,聲嘶者,死。
小兒病,忽作鴉聲者,死。
東垣曰:言語先輕後重,高厲有力,是為外感有餘之證;言語先重後輕,沈困無力,是為內傷不足之證。
凡此之類,皆聲診之謂也。
色診者,視其面之五色,以察其病也。
經曰: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又曰: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 者死,赤如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黃如蟹腹者生,赤如雞冠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生於心,如縞裹朱。
生於肺,如縞裹紅。
生於肝,如縞裹紺,生於脾,如縞裹栝蔞實。
生於腎,如縞裹紫。
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欲觀五臟之五邪,當辯四時之令色。
經曰:從前來者為實邪,子能令母實也。
從後來者為虛邪,母能令子虛也。
從所勝來者為微邪,妻乘夫位也。
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鬼賊為害也。
自病者為正邪,本經自傷也。
假如春令木旺,病者其色青而帶赤,是為實邪,雖病易治,法曰實者瀉其子。
其色青而帶黑,是為虛邪,病亦易治,法曰虛者補其母。
其色青而帶黃,是為微邪,尤為易治,法曰微者逆之,謂正治也。
其色青而帶白,是為賊邪,難治故多死,法曰甚者從之,謂反治也。
若但青如蒼璧之澤,乃是正邪,本經自病,勿藥而愈。
四時皆仿此而推。
又四時皆帶紅黃為吉,青黑為凶。
若此之類,皆色診之要訣,學人其可忽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