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處理(章)總論】 環境污染可能來自自然界,例如砂塵暴與火山爆發所造成的空氣污染;
其也可能源於人類的經濟活動,最典型的即為都市地區或工業區的各種環境污染。
「點源環境污染」代表污染來自單一而可以辨識的源頭,例如工廠煙囪或者廢水放流口;
「非點源環境污染」則具有比較分散、範圍比較大、難以辨識的特徵,例如流經農田含有農藥與肥料的表面逕流。
「環境污染處理」係指應用工程技術改變化學物質的濃度、性質或降低毒性,藉此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是確保環境品質的重要手段。
環境污染處理有兩種概念,其一是污染預防,著眼於在源頭減少或杜絕污染物產生;
其二是污染清除,主要是在污染物產生後,給予適當去除處理或回收資源,又稱為「管末處理」。
目前世界的潮流與環境污染處理技術的研究發展,以污染預防為主,以期有效達成保護環境與減少資源浪費的目標。
伴隨經濟迅速發展,加上都市化的社會型態,過去五十多年來臺灣經歷許多嚴重的環境污染。
有些問題已經大幅改善,有些則還尚待努力解決。
2009年有數座水庫呈現優養化情形(新山、寶山、明德、鳳山及阿公店水庫),影響自然品質。
臺灣西部的主要河川受到都市污水、工廠廢水與畜殖廢水的影響,污染狀況仍然嚴重,尤其是人口密集的河川中下游河段。
此外早期加油站或化工廠因為貯槽洩露或廢棄物不當處置,污染土壤與地下水,政府公告有35個整治場址與629個控制場址,尚在清理整治中。
透過污染源管制與徵收空污費等措施,臺灣的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自2002年起,環保署實施多項源頭管理措施、垃圾強制分類及擴大資源回收範圍,加上學校與民眾配合,故在垃圾減量(52.4419.1%)、妥善處理率(99.9819.1%)、回收率(45.4919.1%)等方面,都有令人驕傲的具體成果。
因為國內產業快速變遷,事業廢棄物的種類與特性日趨複雜,行政院核定實施「全國事業廢棄物管制清理方案」及「一般事業廢棄物處理後續推動方案」,透過強化源頭管理與流向追蹤、加強稽查管制、整合協調各部會策略,亦推動事業廢棄物之再利用。
值得關注的還有區域性或者全球性的環境污染,例如溫室效應、酸雨、砂塵暴、以及危害性廢棄物越境轉移等,皆為世界各國須一起整合、因應、處理之環境污染問題。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