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寺廟管理組織】 寺廟經營管理的主要運作機制。
寺廟在華人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寺廟管理組織不只扮演管理寺廟的宗教功能外,更扮演慈善、教育、經濟、政治等功能,所以寺廟管理組織也是地方各種力量聚集運作以及展現的場域。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寺廟管理屬於較鬆散的組織型態,主要分成兩種方式,一種是「神選」的頭家爐主制度,每年擲筊選出;
一種是由地方選出一人或數人作為寺廟處理事務的代表,產生方式有由地方頭人直接擔任、推選、輪流等方式,名稱有鄉老、老大、首事、董事會、總理局等。
戰後雖然有相關管理辦法,但是廟宇管理制度仍然沒有一致規定,除財團法人組織有法源依據外,其他多數還是無任何法源依據。
目前政府的寺廟管理組織登記分為管理人、管理委員會、財團法人組織等三種。
管理人由信徒代表選出一人代表寺廟;
管理委員會制度則是由信徒推選多人擔任管理委員,並選舉主任委員,以合議制方式管理寺廟事務;
依宗教法人相關法律規定所設立的財團法人寺廟,其管理組織為董監事會,由信徒依規定選出董事與監事執行管理廟宇的事務。
平常這些組織負責寺廟的各項管理工作,如財務、總務;
以及各種祭祀工作,如祭典、進香、醮典等相關工作。
信徒組織除管理寺廟事務之外,更與地方的政治權力運作息息相關。
臺灣有些地方公廟,在日治皇民化運動時期,為避免被破壞,所以交由官方管理,戰後仍由政府管理,如彰化市南瑤宮、元清觀等。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7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