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水陸法會】 傳統中國佛教最盛行的儀式活動。
此水陸法會主要是「超度」法會,以供養水陸有情,並施食於餓鬼的法事,以救拔其苦;
簡稱水陸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水陸齋等。
依據宋代宗鑒《釋門正統》所言,水陸是取「諸仙致食於流水,鬼致食於淨地」而得名。
最早是梁武帝蕭衍(464-549年)的構想,梁武帝夢中見到一位聖僧告訴他︰六道四生輪迴受苦,何不作水陸以普濟群生﹖於是梁武帝便依佛教經論等史料,制定儀軌內文,設水陸齋於金山寺,形成日後的《梁皇懺》(又名《六道慈懺》)。
唐代結合密教的儀軌,使儀式過程漸趨完整。
宋代時,水陸法會更為流行,迅速普及於各地,成為朝野上下常行的一種超度法會;
有戰事發生時,更透過法會來安撫生者與亡魂。
13世紀日僧承澄編輯《阿娑縛抄‧冥道供》,所記載的壇場布置、佛像擺設、法器供品、法事進行的流程等,與現在法會所依據的《水陸儀軌》相去不遠。
現今的《水陸儀軌》是依天台宗理論,集懺法大成。
重視說戒,如內壇會講說「幽冥戒」,外壇誦讀《梵網經心地品》,令重聲明瞭菩薩戒法十重罪未受苦之因。
其中進行之流程包含結界灑淨、遣使發符、請堂、供堂、奉浴、施食、授戒、送聖等。
法會所供養的對象,可分為上、中、下3個層次,最上所供奉者為十方諸佛菩薩,以及緣覺、聲聞等聖者;
中則供養諸天神,如梵王帝釋二十八天等諸神;
最下則供養五嶽河海大地龍神、古今賢達、阿修羅眾、冥官眷屬、地獄眾生、野魄幽魂及十方諸鬼眾生。
在水陸法會進行時,往往會施食予前來的餓鬼們,使其飽餐一頓,再為其宣揚佛法,勸歸佛法僧三寶,使其早日脫離餓鬼道的苦難,而有所謂「放焰口」的儀式。
法會壇場一般分為內壇和外壇,法事以內壇為主,正中懸掛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三像,並放置香花鮮果供養,旁以燈燭羅列以示莊嚴,臺上並有銅磬、鬥鼓、鐃鈸、手鈴及儀軌頌文等,做為主法過程中必備之物。
外壇依不同目的,可設置法華、淨土、華嚴、瑜伽等壇場;
不同的壇場所專頌的經典各不相同,如法華壇專誦《妙法蓮華經》、華嚴壇誦《大方廣佛華嚴經》、淨土壇誦讀《阿彌陀經》及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等。
內、外兩壇法事,一般為時7個晝夜,進行到最後的「送聖」儀式,把迎請的諸佛菩薩、龍天護法敬送回返,水陸法會便圓滿完成。
臺灣佛教道場頗熱衷舉辦水陸法會,一方面可以增加寺院經費,另一方面也滿足信眾的需要。
尤其新年春節或農曆7月等重要節日,各佛教道場皆會廣開水陸法會、超度靈界眾生。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