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苓子寮保濟宮】 苓子寮保濟宮位於臺南縣(註1)將軍鄉(註2)保源村3鄰苓保31號,主祀池府千歲(二王),池府千歲原奉祀於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十七都大崙庄。
清康熙年間由蔡姓先民攜帶渡海來臺。
定居苓子寮後,一剛開始供奉在蔡氏祖宅,後來隨著信徒日眾,於是在道光27年(1847年),由陳大雨發起修建,在蔡氏的捐地下,信眾鳩資興建廟宇,並將廟取名為「保濟宮」。
光緒16年(1890年),董事林成物、林成將、洪四海、黃禮矺、黃青蚶等地方仕紳,提倡遷移舊廟於現址,擴大規模重建新廟宇。
當時,村民再從南鯤鯓代天府分請池府千歲的香煙,返境後還彫塑大王、三王、四王等金身合祀。
昭和17年(1928年),地方耆老黃硈、黃論、林才、楊戊已、蔡物、黃賴,再發起修建一次。
惟抗戰期間,由皇民化政策的施行影響下,池府千歲金身曾供藏身於佳里公會堂內。
後來由忠寮角徐羅、中角黃石鑑等人士的多方奔走,池府千歲金身才得以回到保濟宮。
民國49年(1960年),境民五角頭董事林四啟、黃美同、黃論、黃論、楊戊已、黃賴、蔡物、林元全等人又發起樂捐募資,重修廟壁、剪粘、油漆。
民國67年(1978年),董事長林四啟召開董監事暨信徒會議決定重建廟宇,並在林通和董事的主持下,任聘95人為重建委員,分別執掌有關廟務,共推吳昌吉任重建主委,黃水吉為總幹事。
並敦請黃信義、黃富農負責工程設計,採一面兩體式,終於在民國69年(1980年)10月28日破土興工。
至於經費來源,一方面由五角頭信眾以每人3000元,農田每分1500元的準則量力捐献;
一方面由當地及旅外虔誠信士自由認捐。
保濟宮興建過程中,廟地被填高至五台尺,廟宇寬九丈二,深九丈一。
並趁著農地重劃的機會促進外環八米大路,以及兩處公墓之四周通路。
之後又拓增境內的7所小型廟宇用地,總共達到200坪以上。
保濟宮廟宇全部重建工程終於在民國74(1985年)完成,總工程費約計5000萬元。
在相關的祭典方面,每年農曆的6月14日,池府千歲會回南鯤鯓代天府祖廟進香。
農曆6月15日,池府千歲則會出巡苓仔寮轄城內的五個村里(頂寮、中寮、下寮、中角和源頭)繞境。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4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