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4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理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6:45: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理蕃

 

日治時期對臺灣原住民的統治政策與施政。

 

清代以「番」泛稱臺灣原住民,日治時期則稱「蕃」。

 

1895-1902年(明治28-35年)之間,臺灣總督府對於臺灣原住民統治,尚未制定具體的政策,基本上採取放任態度。

 

1902年發生「南庄事件」,日軍射殺39名原住民。

 

事件平息後,總督官房參事官持地六三郎提出「關於蕃政問題意見書」的調查報告,主張蕃地問題必須從經濟上解決,此一論點成為往後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的張本。

 

1906年接任臺灣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一改前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綏撫手段,採取嚴厲的武裝鎮壓,在1910-1914年間執行「五年理蕃計畫」,更以70高齡親赴太魯閣前線督戰。

 

鎮壓全臺山地之後,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大抵以教育同化為基調,在山地普設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學校,1919年(大正8年)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以內地延長主義作為治臺基本方針,在同化政策下更積極設置蕃童教育所,推廣國語(日語)、宣導公共衛生、禁止原住民刺青、拔牙等風俗。

 

具有日本統治象徵的警察深入原住民部落,一方面加緊對山林資源的開發,一方面對原住民進行全面性的控制,因而在1930年(昭和5年)爆發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後,總督府重訂「理蕃大綱」,重視山地警察之素質,並強化對原住民的「授產」輔導,積極推動「集團移住」政策。

 

1936年,總督府以「高砂族」之名稱取代「蕃族」。

 

1940年代以後,因為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在中國及南洋戰場深陷泥淖,因而動員徵調臺灣原住民為「高砂義勇隊」,以志願兵的名目投入菲律賓、印尼等南洋地區的戰場,死傷頗重。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1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03:10 , Processed in 0.10937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