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琉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6:45: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琉球

 

中國東南沿海的島嶼,一說是指臺灣,一說是指今沖繩。

 

流求一詞最早出於《隋書‧東夷列傳》,後代的文獻大都依據此書稍有增減。

 

宋代《諸蕃志》、元朝編修的《宋史》沿用稱之。

 

明洪武年間編修的《元史》稱瑠求,明代以後多稱琉球。

 

《隋書》記載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

 

隋煬帝數次派人到流求,西元610年(大業6年)派武賁郎將陳稜由義安出發攻打流求,擄男女數千人而返。

 

《隋書》同時記載流求風俗、社會組織、農作物等。

 

《諸蕃志》以後,在「流求國」增列毗舍耶條,馬端臨於元代撰寫的《文獻通考》,將《隋書》流求國傳、《諸蕃志》流求國、比舍耶混成一條。

 

各書所載地理位置,《隋書》記流求國在「建安郡東」,《諸蕃志》以後變成「在泉州之東」;

 

《文獻通考》則記「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後來對流求的解釋乃複雜化。

 

問題由19世紀末法國學者聖第尼(D´HerveydeSaint-Denys)首倡,認為「隋代的流求係泛稱今日臺灣與沖繩列島,為隋人所至者僅為臺灣。」

 

荷蘭的希勒格(GustavSchlegel)則認為隋的流求,元的瑠求都是指臺灣,稱沖繩列島為琉球者起於明朝。

 

德國學者李斯(LudwigRiess)則指現在的沖繩列島以及臺灣都稱為琉球。

 

中國的《新元史》作者柯劭忞比較贊同希勒格之說,其後,中國學界大抵從柯劭忞的說法。

 

日治時期仍然有「臺灣論者」與「沖繩論者」之爭,後來,大抵臺灣論者佔優勢,日治時期的大部分日本學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臺灣學者曹永和等都持此說。

 

主張流求即臺灣之學者認為,以航程計算,中國帆船不能水行5天而到達沖繩,《隋書》記載由義安到澎湖,再到流求約為5天,這應是帆船由中國到臺灣的時間。

 

該書記載流求的土俗,應是屬於印度尼西亞文化,與臺灣相似。

 

後來的著作雖然延襲《隋書》,但隨著後人對澎湖的開發,增加沿海的地理知識,而將毗舍耶納入,並說:「自彭湖望之甚近」,因此,認為流求就是臺灣。

 

主張《隋書》的流求國是今沖繩者,以學者梁嘉彬為主,依照交通路線、方位、風向以及風俗考察,階級、風俗、制度、宗教、文化、商業習慣,流求與今之沖繩相似。

 

方位上,由建安往東,應該是沖繩,不是臺灣。

 

在航行上,由建安到沖繩5日到達。

 

明、清時期由福州前往流求約3-4天。

 

所以5天時間可以由中國到達沖繩。

 

梁嘉彬將歷代有關琉球文獻分兩個系統,《三國志‧吳志》夷州、《隋書》流求、《明史》琉球是同一系統,所指流求均為今日的沖繩。

 

《宋史》流求、《元史》塯求、《明史》雞籠是同一系統,所記載的流求,則指臺灣。

 

後代對文獻的增補並非地理知識的增加,而是將有關兩地的紀錄混雜,《宋史》、《元史》誤以為臺灣為流求,但內容卻承襲《隋書》,其方位也與隋書流求傳的流求方位有差異。

 

流求是指臺灣或現今沖繩,仍有爭議。

 

但從明代以後,琉球島上的中山國接受明朝政府冊封為中山王以後,琉球就專指沖繩。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45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1 05:2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