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彈絃樂器】 彈絃樂器,又稱為撥絃樂器,凡是用手指或用撥子彈奏的絲絃樂器,都屬此類。
豎琴:大型的彈絃樂器,每條絃一個音,高音絃短,低音絃長,用兩手手指演奏。
據埃及古圖所載,此樂器遠在西元前三、四千年即已有,形狀如有絃的弓,傳入中國,稱為箜篌。
西元十九世紀初,改良為可以演奏升降半音的踏板豎琴;
十九世紀末,進一步改良為可勝任獨奏的半音豎琴。
六絃琴:也有譯音為吉他。
六條絃,它與小提琴出自同一祖先,十六世紀時,西班牙人首先發明五絃吉他,到一七九○年才由德國人加上第六條絃。
調絃為EAdgbe'。
音色優美,又有做多聲部的演奏,可惜音量太小,不適合大演奏會場演奏。
曼陀林:是一種面平背駝的樂器,由十四、五世紀的魯特琴演變而成,到十九世紀後半,才廣被使用。
使用撥子彈奏,有四對絃。
每兩條相同音高的絃,合成一對。
調絃與小提琴同為Gdae'。
班喬琴:長頸圓體,共鳴箱像豉一樣蒙皮革,通常使用五條絃,所以又稱為五絃琴。
演奏法與吉他類似,有的用手指彈奏,有的用撥子彈奏。
魯特琴:又譯為詩琴,是十五、六世紀的樂器之王。
面平背駝,面板有音孔,指板設有音格,皆為半音的距離。
絃數因樂器大小而不同,小者四絃,大者二十餘絃。
樂器分長頸和短頸兩種,演奏法亦分手指演奏和甲片彈奏兩種。
古琴:中國古琴七條絃,故又稱為七絃琴。
長三尺六寸,以三分損益法,將絃長許算出簡單的整數比,以徽誌之,共十三徽,可奏出純律。
琴面光滑,可隨意取音。
音域廣,變化多,音色深厚莊重,音量雖不大,但有金石聲。
調絃通常為GAcdeg,指法有散、泛、按三類。
瑟:根據古籍的記載,有五、十五、二十三、二十五、二十七、五十絃等多種。
雅瑟長八尺一寸,頌瑟長七尺二寸,最小者長五尺五寸,目前這種樂器已經極難見到。
箏:從瑟演變而來。
現代的箏有十三絃的絲絃箏和十六絃的鋼絃箏兩種。
琵琶:四絃。
秦漢時的琵琶長頸圓胴,南北朝由龜茲傳入形、面平背駝、有相無品的琵琶。
當時用木撥彈奏,唐代裴洛兒改用手指彈奏,至宋代之後完全以手指彈奏。
琵琶的品數也隨時代而逐漸增加,近年來使用可以完整演奏半音階的六相十八品,或六相二十四品琵琶。
三絃:有三條絃,用堅木做鼓框及頸桿,兩面蒙蛇皮。
大的長三尺八寸,小的長三尺一寸。
唐代用大撥子彈奏,目前用指甲或小撥子彈奏。
頸桿平滑無品,可以自由的取音。
阮咸:低音樂器,用檀木做側框,桐木做琴面,形狀如月琴,但較大。
有十七品,琴上設四絃,兩絃同定一音。
月琴:形圓如月。
琴身扁,琴頸短,有四絃,兩絃同定一音。
秦琴:琴身常作八面形或花瓣形。
上設三絃,外絃二根同定一音,內絃一根另定一音,較外絃低五度。
(陳啟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