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瓷器紋飾】 瓷器的裝飾手法繁多,有畫、刻、貼、印。
有釉下彩繪,及釉上彩。
紋飾因手法各異,而有明顯的區別。
定窯的畫花蓮花龍耳方壺,即以刀在半乾的生坯上刻畫出蓮花及蓮瓣紋,並以梳子狀工具刮畫出篦紋,以為花紋的脈絡。
又如畫花雙鳧篦,刻畫出野鴨、蘆草之後,再以流利、婉轉的篦紋當水波紋。
除此還有牡丹、石榴、魚及龍等。
類似的刻畫技法,耀州窯青瓷也採用過。
定窯於北宋中期即大量使用印花的手法。
先將紋飾陰刻於泥模上,素燒成陶模。
翻製篦坯盤坯,花紋也隨著壓印於坯上。
印花的圖案較為繁複,如纏枝牡丹、芍藥、娃娃扳蓮、吳牛喘月、鳳凰牡丹、孔雀牡丹等。
其他的窯廠如耀州、臨汝、景德鎮及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窯均仿傚之。
元代龍泉窯也大且採用印花技法,並加上貼花的裝飾。
磁州窯系最特殊的技法為化粧土。
如黃色胎蘸上白化粧土,經過雕刻,呈現白地黃牡丹,或黃地白芍藥。
如珍珠地鸚鵡枕,紋飾即為黃紅色。
常常蘸了白化粧土後,再用筆蘸著黑色化粧土塗繪出折枝花卉、蝴蝶、魚龍、魚藻、熊等圖案,以刀剔畫,使得圖案更為明顯。
金、元時期,磁州窯則盛行以黑、褐色土,描繪山水、雜劇人物故實、嬰戲圖等。
各類作品除了使用透明軸,還有黃、綠色透明釉,因之更顯得繁縟。
元、明、清時期,景德鎮一地各窯廠燒製的青花、釉裏紅尤為特出。
釉下彩繪將繪畫充分表現於瓷器上。
使得瓷器的紋飾從金銀器、織錦、雕刻、漆器等工藝的影響,轉而受花鳥、人物、山水畫的影響。
元青花瓷曾採用戲劇人物雲龍、魚藻、麒麟、松竹梅三友、四季花卉等為主要圖案,配襯以纏枝番蓮、靈芝、卷草、道教八寶、海水紋、雷紋等。
明初青花瓷仍承續這些題材,畫風則深受明代繪畫的影響。
九龍、五龍、仕女、海獸、四季花卉、花果、一把蓮等圖案則為明宣德青花瓷所常用。
明嘉、萬年間,佛道人物、靈芝、仙鶴、佛教及道教八寶、經文佛錄大量出現,呈現獨特的面貌。
清代青花瓷的圖案較前繁縟,圖案密集,繪事精確。
常以密密小點來表現明暗,但最特出的當舉康、雍、乾三朝的琺瑯彩瓷。
其繪手為清畫院的名家,深受當時畫風及西洋畫的影響。
如花卉、人物、山水莫不精妙絕倫,琺瑯彩的各種呈色,也與繪畫色彩極為近似。
並題詩句、添加閒章,如花卉圖案配以金成、旭映,川水配以山高、水長等。
由此製瓷工藝與繪畫藝術的關係更為密切了。
(陳擎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