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越南光復會】 越南光復會,係西元十九世紀末葉越南人民反抗法國殖民統治之革命組織。
自一八八五年,法國和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後,遂得完全統治越南,乃以北圻(東京)、中圻(安南)為法國保護領,以南圻(交趾支那)為直轄殖民地,派總督一人,駐紮河內;
副總督一人,駐紮西貢。
其時,越南人民之「尊王攘夷」意識高昂,一批忠臣志士之反法行動,遍及各地。
皇族中有疆柢親王,與志士潘佩珠、阮上賢、鄧太甲、曾白虎等相結納,密謀復國,勢力最大。
一九○六年,疆柢東渡日本,欲求援助。
嗣因法國與日本簽訂協定,內容涉及引渡在日本越南革命黨人之議,疆柢和潘佩珠等人不得不離開日本,後轉到中國,旋即成立越南光復會於廣州。
越南光復會成立後,積極聯絡各地革命志士。
進行反法復國運動。
一九一○年秋間,曾策畫運送槍械回越南,發動起義,惟以消息洩漏,法殖民當局戒備嚴密,致未果實現。
一九一二年,越南光復會成立正式政黨,改名為越南國民革命黨,由潘佩珠任總理。
同年,有志士梁玉權由上海取道香港潛返越南,為法國駐香港領事偵悉,設法逮捕引渡,被法殖民當局判處十年徒刑,囚於越北太原監獄。
梁在獄中,宣傳革命,並密謀起事,終於奪得守衛士兵槍械,破獄而出,高舉義旗,光復太原,進攻河內。
法國調集重兵應付,梁等以後援不繼。
敗退山中,不久梁玉權因重傷逝世。
一九一四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無暇東顧,越南國民革命黨人乃乘機在廣州組織光復軍,疆柢親王也赴廣東參加,負籌募軍餉之責。
當時計畫分三路進襲越南法軍:第一路由廣西龍州入諒山,以阮德功為司令;
第二路由泰國入中圻,以阮式唐為司令;
第三路由廣東東興入海陽,以阮仲常為司令。
總部設在廣州,則由潘佩珠主持。
後來第一路及第三路兩軍都先後失利,第二路軍之進攻,雖頗順利,但法國多方設法獲得泰國政府之協助,將阮式唐司令逮捕引渡回越,逐與阮德功司令同日就義於河內。
各路光復軍,亦因接濟中斷,分別瓦解。
一九二五年,潘佩珠在上海,為法國探悉,設法逮捕,引渡回越。
法殖民當局改採懷柔策略,宣布潘氏無罪釋放,但越南人民對潘氏已完全失去信仰,而越南國民革命黨則另推阮大代行總理職權,並從事改組。
(陳以令)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7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