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1 08:04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檳城會議】
清宣統元年(西元一九○九)四月,國父孫中山先生離南洋赴歐洲,歷經法、比、英諸國,於同年九月抵達紐約,十二月至舊金山,所到之處,集合同志,設立同盟分會,以為革命之聲援。
宣統二年正月,廣州新軍之役失敗,黨人倪映典等死難,國父乃取道檀香山東歸。
經過日本時曾潛行登陸,為警察探悉,不准留居,遂於同年六月自橫濱復至新加坡,旋往檳榔嶼,約黨人趙聲、黃興、胡漢民等來會議,以商捲土重來之計畫。
時黨人新敗之餘,舉目前途,咸有憂色,詢及將來計畫,莫不唏噓歎息。
國父乃慰之曰:「一敗何足餒,吾曩之失敗,幾為舉世所棄,比之今日,其困難實百倍。今日吾輩雖窮,而革命之風潮已盛,華僑之思想已開,從今而後,只慮吾人之無計畫、無勇氣耳!如果眾志不衰,則財用一層,余當力任設法。」
趙聲乃言:「如果欲再舉,必當立速遣人攜數千元回國,以接濟某處之同志,免彼散去,然後徐圖集合,再設機關以謀進行。吾等亦當繼續回香港,與各方接洽。如是則日內即需川資五千元,如事有可為,則又非數十萬鉅款不可。」
再三籌商,乃於十月十二日,在檳榔嶼召開祕密幹部會議,除黃興、趙聲、胡漢民、孫德彰外,當地華僑同志黃金慶、吳世榮、熊玉珊、林世安,以及怡保代表李孝章,芙蓉代表鄧澤如等亦出席。
國父勗以大義,眾皆感動。
會中決定仍在廣州舉義,各同志分頭籌款,以十萬元為目標。
英屬、荷屬暫定各五萬元,暹羅、安南三萬元,美洲不計,當時即醵資八千餘元。
此次大舉,仍以新軍為主力,但鑒於從前運動軍隊及會,難於擇一處發難,乃決定遴同志五百人為選鋒,任發難之責,以為領導,決傾全黨人力物力以赴之。
計畫廣州一得,由黃興統一軍出湖南趨湖北;
趙聲統一軍出江西趨南京,是為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廣州之役之前奏。
(李守孔)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