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安平壺】 安平壺,是一種古代白釉磁壺之臺灣民間俗稱。
此種古代壺,高約十五公分左右,壺身直徑約十公分左右,係來自大陸華南地區。
其器胎厚度○‧七或八公分左右,燒度相當高,約一千二百度以上,所以重而硬,乍看之下,容易誤為陶器,但實為粗糙白磁器。
將這種白釉壺稱為安平壺係日據時代來臺之日本學人,起因於最初發見於臺南安平古堡附近的曠地上,於是他們便猜想:這種古壺必定是明末鄭成功率軍克臺時裝火藥,載在船上由大陸運來,在安平上陸的,當火藥用完就將空壺遺棄,到了二十世紀才出土。
由於日人把它們取名為安平壺,大家也就毫無懷疑地稱它為安平壺了。
可是,這種方法頗有值得商榷之處。
首先,這種磁罐子大小形體有十種以上,從釉色、胎土及製法判斷,有宋代貨、元代貨、明代貨三種,並非全是明代貨。
其次,依據筆者作實地調查,獲知此壺出土地點並非僅安平一地。
臺南市區內興建大廈時,常會掘出這種古壺來,而且臺灣島上出現過的地方很多,例如臺南附近的鄉村-佳里、大灣、仁德、學甲等地都曾經出現過。
這些地域正是昔日(清代以前)平埔族Siraya族居住之地,而且這種壺從古代以來,就一直成為他們禮拜之神器。
除了臺南地區以外,也曾經在基隆的和平島(昔稱社寮島)出土過多次,而該島是昔時平埔族Vassay族所居留的地域。
那麼,日人稱這種壺為安平壺之前,昔時的臺南人怎樣稱呼它呢?
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依據筆者之調查,清代及至民國初年的臺南人,都稱它為「宋硐」,可見他們也並沒有把它們視為火藥罐子。
筆者多次赴南洋各地,幾乎到處可碰見這種罐子,連遙遠的峇里島上也有,可見其分布地域相當廣大。
由於這些事實,可以判斷安平壺並非火藥罐子,它像其它許多臺灣各地的地下出土,或現在南部高山族部落裏經常可碰見的許多種大小不一,各形各色的古壺那樣,在明代以前由貿易船從大陸海岸運抵臺灣,流入高山族或平埔族部落裏,有的當做傳家寶加以珍藏,有的被遺棄而埋沒在地中,到了清代末期及至現在才逐漸被挖掘出來的。
安平壺的用途,可能是昔時裝乾菜或豆腐乳等食物,由大陸運來與平埔族交易的。
尚未被發掘而埋在地下的,必定還有許多數量。
由胎土及略帶「影青」的白釉觀察,可能是福建省或浙江省民窯燒製的。
(施翠峰)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