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史前陶器】 陶器的起源是伴隨著初期的農業生活而發展出來的,原始的狩獵和採拾經濟(生活)都不太需要陶器,惟農業生產需要烹煮和積藏,二者都非陶製容器不可。
陶器的發明一般來說有以為是來自編製器,如藤籃糊一層泥,乾後可以盛水,偶然經過火烤,藤亡而泥在,燒烤的泥籃更牢固,這是陶器發明的第一步。
也有人認為人類先用獸角、瓜實作容器或飲器,農業時代知道了粘土的可塑性,而用粘土模仿獸角、瓜實來作容器。
上述兩種推測都有可能性,特別是後者,許多史前陶器有不少是作瓜?
之形的。
中國的陶器約發生在七千年以前至一萬年前的「細石器」時代,部分細石器文化有陶器出土,如東北的昂昂溪細石器文化所出土的陶器甚為完整。
然而,真正的陶器時代,一般都指新石器時代。
中國境內早期的新石器遺存,有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文化,以及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出土陶器有圜底缽、三足缽、大口深腹罐、假圈足碗、雙耳壺和陶鼎等,和仰韶文化的早期階段,有明顯的聯繫。
中國最有名的史前陶器,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以彩陶為代表,又稱彩陶文化,因最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被發現而稱仰韶(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的類型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
其碳十四測定的年代是ZK519.115為西元前四五一五~二四六○年。
仰韶文化的代表以北首嶺、半坡、廟底溝、西王村等文化為主。
黃河上游的彩陶之代表是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種類型最為突出,而馬家窯文化類型,晚於中游的廟底溝類型。
黃河下游則以山東大汶口文化為代表,大汶口文化是龍山文化的先驅。
仰韶彩陶的特徵是表面有黑、紅二色燒繪的圖案,少數有白色,全是用含水量多的長毫毛筆描繪而成。
圖案以曲線的渦紋、波浪紋、S形紋為主,也有交叉的網紋、編織紋。
動物有人魚紋、魚紋、人面蛇身神話動物。
仰韶文化以後有龍山文化,龍山文化以黑陶為主,也有彩色裝飾。
其分布區域以山東日照兩城鎮,及歷城龍山鎮為中心,在河南(后崗)、陝西(客莊莊)都有龍山文化的類型陶器出土。
(袁德星)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