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十從集雜證謨諸風論古今中風之辨共三條】
●夫風邪中人,本皆表證,考之[內經]所載諸風,皆指外邪為言。
故并無神魂昏憒,直視僵仆,口眼歪斜,牙關緊急,語言蹇澀,失音煩亂,搖頭吐沫,痰涎壅盛,半身不遂,癱瘓軟弱,筋脈拘攣,抽搐瘛瘲,遺尿失禁等說。
可見此證候,原非外感風邪,總由內傷血氣也。
夫風自外入者,必由淺而深,由漸而甚,自有表證。
既有表證,方可治以蘇散。
而今之所謂中風者則不然,但見有卒倒昏迷,神魂失守之類,無論其有無表邪,有無寒熱,及有無筋骨疼痛等證,便皆謂之中風,誤亦甚矣。
雖[熱病篇]有偏枯一證,曰身偏不用而痛,此以痛痹為言,非今之所謂中風也。
[陰陽別論]有曰: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此以經病為言,亦非所謂風也。
繼自越人,仲景,亦皆以外感言風,初未嘗以非風言風也。
迨至漢末華元化所言五臟之風,則稍與[內經]不同,而始有吐沫,身直,口噤,筋急,舌強不能言,手足不遂等說,然猶不甚相遠。
再自隋唐以來,則巢氏[病源],孫氏[千金]等方,以至宋元諸家,所列風症,日多日詳,而是風非風,始混亂莫辨,而愈失其真矣。
故余悉採其要,列證如前。
凡[內經]所不言者,皆不得謂之風證,即或稍有相涉,亦必以四診相參,必其真有外感實邪,方可以風論治。
否則誤人不小也。
一,[難經]曰:傷寒有幾?
其脈有變否?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詳此[難經]之云中風者,本五種傷寒之一。
又仲景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由此觀之,可見[內經]之凡言中風者,本以外感寒邪為言也,豈後世以內傷屬風等證,悉認之為外感中風耶?
●仲景[要略]曰: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觀仲景之論中風者如此。
其所云半身不遂者,此為痹,乃指痛風之屬為言,謂其由於風寒也。
再如邪在皮膚,及在絡在經,入腑入臟者,此謂由淺而深,亦皆以外邪傳變為言也。
唯喎僻,吐涎二症,在[內經]諸風,并無言及,而仲景創言之,故自唐宋以來,則漸有中經,中血脈,中腑,中臟之說,而凡以內傷偏枯,氣脫卒倒,厥逆等證。
悉認為中風,而忘卻真風面目矣。 |